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高交会2021 > 高交会历届回顾 > 第十届高交会 > 新闻集锦

“中国科技第一展”十年盘点与未来展望实录

新闻来源:高交会交易中心 发布日期:2008-10-16

  第十届高交会记者服务广场

  时间:2008年10月16日

  地点:会展中心314

  实录内容:

  高国辉:新闻媒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第十届高交会记者服务广场现在开始。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记者服务广场的各位领导: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长科技顾问、高交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应力先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宣柱锡先生,会展中心董事长李真先生,他还是兼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因为第十届高交会从我们第一届199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走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标志着整个深圳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历程。在这十年的过程中,中央媒体、省媒体,还有香港媒体,包括我们深圳市的媒体对高交会做了很多的宣传。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组委会对大家多年来对高交会的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高交会。

  下面请李真董事长代表组委会介绍一下今年第十届高交会的情况。

  李真: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第十届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持续地对高交会关注、关心,和高交会一路走来,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谨就高交会开展来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第十届高交会应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大会。在会前,各界对这次展会都非常关注。包括我们各家媒体,也都对这次展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到目前为止,参加展会的人气非常的旺,截止昨天晚上进入展馆参观的就已经超过了40万人次,截止到今天中午,再加上人才高交会的,现在已经超过了45万人次。大家已经有亲身感受,在所有的这些展馆人流涌涌,但是总体来讲秩序井然。

  第二,这次高交会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也是十届高交会以来唯一的一次在室内举办的开幕式,而且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组织。我也看了各方对开幕式的反映,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三,整个展会热点纷呈,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各个主办单位非常重视。6号馆国家发改委的展区以高科技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展吸引了海内外的观众。集中展示了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等几个领域的十年来的产业化重大成就。很多成果都是紧扣科技改善民生、创新改变世界这个主题,吸引了大量关注。另外还有六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基本情况也在会上有一个集中展示。国家商务部第一次把38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在这次展会上大力体现。尤其是加拿大馆政府组团,在这次十届高交会以来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带了很多项目,好多记者都到展区做专访。另外科技部、科学院也都带来了这十年里很多好的项目,特别是科技部把这几年集中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一些奖项、获奖成果在4号馆也有一个集中的展示。确确实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级、高水平,另外各个省市对这次第十届高交会也非常重视。34个省市参加了展览。26所大学全部以特装方式参加了第十届高交会,这是前所未有的,也体现了各个省市、各个高校对高交会这个平台作用的认可。如果说,高交会没有给他们带来回报、收益的话,这些高校不会这么重视。另外我们深圳今年在8号馆有一个上市专区,这个专区也吸引了很多人。在一个体现我们高交会作为一个技术、资本衔接平台的作用,我们一批企业,甚至原来是名不见经转的企业,经过高交会平台,得到了投资、得到了关注,最终走上资本市场。在这个展区有20多家已经上市的中小板,还有22家拟上市的企业情况在展区有一个充分展示,另外我们深港创新圈也有展示,也得到了媒体关注、有关方面好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1、2、3号三个专业馆,从专业化程度来讲,吸引专业买家来讲,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我们的电子展区2号馆就有十几家大型跨国公司来参展。专业氛围从参展商反映来看都是非常满意,感觉高交会在专业化的路上又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1号馆人气也是非常旺的,在这里备受关注的就是我们奥运科技项目展示区,这个展示区非常有特色,这也是在组委会、在有关方面关心下,比较短的时间内筹办了这个展区,有700多平方米,10多家企业,大部分是我们深圳的企业,为今年奥运做出贡献,包括水立方、鸟巢、会议系统,都有我们深圳企业做出的贡献。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4号馆,各种功能,品种非常齐全,而且都是很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得到了媒体关注。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进程非常顺利,这个里面也有在座各家媒体做出的贡献。在这里我就说这么多。

  高国辉:下面媒体朋友对关心的问题可以提问。

  记者:刘主任,你好!我是南方日报记者,有三个问题,第一,想让您谈谈发展高交会和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之间的关系?第二,您作为深圳市政府科技顾问,而且全程参与了十届高交会,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些比较良好的建议给下一个继任者?第三,汪洋书记在视察高交会时曾经提出说深圳的高交会下一个十年可能发展目标就是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展会,不知道您对这个目标、远景是什么考虑的?深圳高交会下一个十年发展方向在什么地方?谢谢!

  刘应力:高交会这十年,刚才你这三个问题可以变成两个问题,后面两个问题可以变成一个问题。第一,高交会十年对建设自主创新城市,首先高交会从诞生开始就从深圳的经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深圳经济、科技的发展催生了高交会,高交会的发展促进了深圳经济、科技发展。看前后十年深圳经济、科技发展的数字就可以看到,我算了算,1998年和2007年GDP的比较,1998年和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较,还有出口额的比较,基本在7到11倍这么一个数字。就说明我们的高交会对深圳的高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更重要的是高交会十年来,使深圳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科技声誉和地位,使深圳更充满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氛围,使更多的创业者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发展。当然高交会是给全国提供的平台,给全国的发展也做出很好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交会十年的时候,汪洋书记给我们提出一个更好的要求,就是说如果用第一个十年打造了“中国科技第一展”的话,那第二个十年应该向世界科技第一展,当然这个目标是非常宏伟,但是工作压力也非常之大,就是我们未来任务发展。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研究分析十年来,高交会的成长过程,它的经验、它的教训,它的未来改进方面,为第二个十年真正完成汪书记给我们提出“世界科技第一展”的目标我们要千方百计的努力,才能达到。

  记者:我是广东电视台记者,我想问一下应力副市长,我们高交会已经举办了十年,在社会里是一个很响亮的名片,在您的班子,无论招商或者对外引导国外集团来参展过程中,我想您可能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经历了十年,您能否谈一谈一些心里的体会?

  刘应力:首先第一个,我现在已经不是副市长。十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历届组委会班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同时也是历届主办单位做了很多工作。我和我的同事们,可以说在组委会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但是每届确实都在想每届如何创新,从内容创新到形式创新,你们注意每届都有不同的,但是我们这个创新绝对不是脱离实际的创新,不是为了求新而新,是为了求发展而新,我不想列举十年来的情况,你们比我还清楚。我和我的同事现在已经没有时间想刚才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感想,我们还是先得把这届高交会圆圆满满的完成,谢谢!

  记者:我是上海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有两方面问题,第一,请李董事长介绍一下这次高交会到目前为止成交以及签约的情况?第二,请刘主任谈一下我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深圳市十年来打造高交会,应该说深圳市政府不遗余力,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调动了非常多的民间资源、政府资源,下一步高交会有没有市场化的打算?比如高交会交易中心将来是不是由专业的展览公司运作模式?因为据我了解,欧洲CB展会是一个专业的展览公司运作这个展会,我们高交会在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方面有没有这方面规划?

  李真:第一个问题,关于成交统计的问题,据我所知从2005年开始就对外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的展会来讲,这种成交额、交易额就不对外公布了,但是我们内部有统计,因为交易会还没有结束,从掌握情况来看,应该说比上一届相比还是有一个增长,数字的话,因为还没有统计主要,这里就不多说了。

  刘应力:关于市场化的问题,可以说我们从第一届开始一直致力于市场化,但是市场化有一个过程,比如现在李董事长领导的会展中心和高交会交易中心已经合为一个实体,他们本身也是公司,但是这个市场化未来怎么样往下再走,我们明年4月份的组委会可能会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到时候我们记者朋友再看一看。

  记者:刘市长,你好!我是南方都市报的,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还是关于世界科技第一展的问题,目前的高交会距离世界名展还有什么差距?接下来能不能具体谈谈高交会从哪些方面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退休之后担任市政府科技顾问,还有很多职务,退而不休,想问一下您今后怎么为深圳服务?

  刘应力:科技第一展,我们做“中国科技第一展”的时候,专门请了一个公司来研究“中国科技第一展”的指标体系、发展方向。“世界科技第一展”更不是小事了,所以今天还说不出来这个具体问题,我们下一步很多要努力的方向,至于我本人,今天不是这个会议的主题,第一,我不是退休。市委市政府还是让我干活,我还得干活,所以希望大家多关照。谢谢!

  记者:市委领导你们好,我也是南方日报社记者,有这么一个问题,大概是周日的时候,我参加了福建代表团签约仪式,原本是签约仪式,被改成福建科技部门领导和企业座谈会,会上福建领导提出这么一个建议,目前高交会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企业的需求,他们认为目前高交会只是一个成果展示平台,他们希望高交会多一些企业技术需求这样一个展示平台,就像福建省不仅在自己展台上有自己成果展示,同时还有企业技术需求展示,他们认为高交会下一届是不是需要一个新的定位,不知道台上领导对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看法?

  刘应力:请高秘书长回答。

  高国辉:因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这是深圳和国家几个部委从1999年打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规模,因为第一届整个建筑面积是2万多平方米,到第十届已经达到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这个过程体现了整个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整个发展的需求。至于说在整个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很多企业提出新的要求或者很多省市提出新的要求,我想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珠三角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今年我感觉到有一个趋势,就是内地很多省市把招商引资的地点就放在深圳,尽量想办法让深圳的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加工中心,所以从今年的1月份到今年的9月份很多省市都把深圳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地方。我们这边一方面要接待省市代表团,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它的产业转移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核心内容就是很多省市都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企业落地,比如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都有这种需求,当然高交会能不能加上一些技术需求、商品需求、产业结构需求,我想随着高交会不断打造过程中,我们也会根据市场变化的结果来形成更多方面的能够满足各省市需求的这样一个成果的展现,当然要这么做,一方面要取决于市场,另一方面要取决于十个组成办展单位,也就是国家十部委加上深圳市政府,可能明年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尽量研究整个高交会结构如何调整、如何定位,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经过十年的努力,这张名片已经越擦越亮,基本上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的一个展会。但是是不是第一,我们尽量努力,我们尽量把深圳高交会办成国内一流的展会,按照刚才刘主任讲的,那么就是我们要经过论证、努力,再用十年时间走向世界,让世界认同这个科技展会,谢谢你的问题。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深圳商报的,我想问一下刘主任,本届高交会进展到这天,明天就要闭幕了,目前安保、食品卫生这些情况,您是不是觉得可以满意?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高交会特别注重促进成交,特别是科技和资本的促进,这十年来想请刘主任评述一下在这方面的成效,实际效果怎么样?谢谢!

  刘应力:我答你的第二个问题,请高秘书长答第一个问题,因为他是高交会现场总指挥。请高秘书长先回答这个问题。

  高国辉:谢谢商报记者。商报一直关注高交会,每次高交会,商报作为商业版面,提出了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资讯。关于讲到第十届高交会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把它作为一个首要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主要就是消防的安全、人员的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安全,所以在第十届高交会即将开幕的时候我们就安全工作会议开过不下十次,市里相关部门,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城管部门、质监部门、药监部门,我们在整个高交会馆都有现场执法小组,每天都有巡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食品安全,高交会选择的几个供应商,首先是经过卫生局检验,要通过质监局的验证,每天要把食品提前运过来后,还要留两个小时进行检疫。第十届高交会,包括食品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可以说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到昨天为止,已经是零发案率,现在我们已经更加注重安全,只有更加注重安全,才能把展会办好,让展商放心、让参观者放心,让我们组委会各个部门满意,谢谢你的问题。

  刘应力:关于你提到投资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会很重要的要素就是资本要素,从第四届开始就逐渐开始加强与资本的结合。当时组织了国外十个左右的证券交易所过来,通过当时的努力,现在看到了成果。到去年为止,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220家上市公司,深圳一个城市就占了22家,占10%,是第一多的城市。而我们一些企业,比如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美国纽交所上市,还有美国其他的二板上市,还有在韩国上市、伦敦上市、新加坡上市,这些证券资本和科技的结合已经非常明显的出现了成效。今年来参加高交会的投资商2546家,海外投资商占4.4%,但是我也了解到和去年相比略有下降,特别是海外。所以说金融海啸的影响对于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深圳都会受到波及,但是总的来看,投资商热情不减,从虚拟经济转向投资实体经济,高交会给了他们新的平台。这届高交会,一些投资商在一起就如何抓住金融海啸的机会进行新的投资,从这个来看,我们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推动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海啸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比如匈牙利,这次来了两个部长,已经决定把高交会海外分会欧洲主会场长期设在匈牙利,匈牙利政府为此提供了经费,成立的专门的公司机构来推动。他们说如果有中国的概念、中国经济的支持,想发展他们国内的经济和其他的经济是很有困难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很有促进作用,促进他们本国发展也建立更好的良好关系。所以现在的投资对到实体经济,可以说通过金融海啸这次事件后,对实体经济、对高科技产业可能会更加有兴趣,谢谢!

  记者:你好!我想问一下李真董事长,我是南方都市报记者,现在高交会走过了十年,但是很多人还是对它的专业性表示一些担忧,在网上也有一些网民对这方面有些看法,比如说对大杂烩,有些网友提出意见能不能把成果展示会、成果交易会分开来做。这个有没有可能?还有一个问题,这十年在打造世界第一展方面有没有具体方向?

  李真:谢谢你的提问,高交会每年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关心高交会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专业化,还是走综合展会,还是博览性质展。刚才你用了一个词“大杂烩”,这个词我不太喜欢用。应该这么讲,十年高交会,专业化的水平一直在提高,今年我们的1、2、3号馆,尤其是比较突出的2号电子展,得到了展商好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但是确确实实第十届高交会,有些主办单位抓住有特殊意义的这次展会,因为跟我们改革开放30周年,特区建设28周年,这是一个巧合,又是高交会的十年,有些主办单位借这个平台集中的展示了十年的成就,这样展示的内容我们占了相当的比例。但是我们组委会领导也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第十届高交会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展会,回顾十年历史,总结十年经验,下一步怎么走,刚才我们刘主任也讲了,下一步市场化怎么走、特别是专业化怎么走,因为没有专业化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国际化,这也是许宗衡市长几次视察展会提醒我们的事情,包括其他展会也提出同样要求,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高交会专业化、市场化今后怎么走,我们现在也在思考。我想在不远的将来或在明年这个会上,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些这方面的变化,谢谢你的问题。

  记者:我是新华社驻深圳的记者,高交会在不断发展,经验也在不断累计,刘主任谈谈在您看来高交会最值得借鉴的办展经验和运作特色有哪些?

  刘应力:首先第一个,我们国内有很多展会,国际有很多展会。但是十年如一日,不光坚持下来,而且有发展、创造,它毕竟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对于深圳十年高交会,我想有这么几点体会,第一,和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家可以回顾这十年,我们经历了IT泡沫,我们现在也正在经历金融海啸,我们同时也经历了非典的影响,大家注意在国内非典那一年很多展会停办一年,我们那个时候并没有停办,所以第一个,一个展会一定要和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要借势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本地的经济发展。

  第二,我们是高交会,我讲的是高科技方面,在这个展会上要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种要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短时间的同时出现,能够急剧的聚集到那些需求方去。大家看到一个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光中国,外国也一样,但是我们高交会这十年来促成了一些要素的汇集,除了技术要素,还有金融的投资要素,还有人才要素,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素,就是那些合作伙伴、市场营销、政策环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国外的展商都在这里展示他们的优惠政策,展示他们的吸引高科技方面的一些措施,事实上,这就是在要素汇集,这种创新的要素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在短距离内,能使更多的人融合、交流、碰撞、吸收,这些要素才能起作用。单一要素很难起作用。所以第二个就是要素和平台的关系。我们创造了高交会这个平台,如果没有要素融进来,是不能成功的。

  第三个体会,办展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有一个很大的展览,是全世界最大的展览,最后不得不以收场告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防止这种现象?一个展会是不是能成永久型的,能够坚持下来,跟展会的组织模式很有关系。这个高交会是由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事实上国内很多展会都同样模式,但是为什么深圳高交会能到这样呢?能坚持下来,而且办得不错呢?就是这样的既有政府的作用,又有市场作用,不可偏废,不能单纯强调市场作用,忽视了政府作用,也不能完全是政府操作,忽视了市场作用。但是如何把这两只手在办展会过程中得以应用,这是展览组织者需要认真研究的。我们大家注意,我们是在中国办高科技展会,我们是要在中国特色下,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而不能完全靠你们看到的国际是什么样,我们也全都看过,所以研究中国特色下这种高科技展会,刚才新华社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我想我谈三个体会,当然不一定准确,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具体操作的同志有一点感触。

  记者:我是凤凰卫视记者,想问一下刘主任,刚才提到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我们抵抗金融海啸冲击的出路,我们在展会上也看到有很多中小的企业,一些电子产业的企业,他们先做出口的,他们受到金融海啸对出口市场的影响,他们也面临很多压力,像我们高交会这样的展会对帮助这些企业,他们可能正在面临从外销向内销转型,还有高新技术转型升级这方面的转折点,我们高交会对他们转型有什么帮助?

  刘应力:提到中小企业面临的目前国际经济的金融海啸,特别是美国经济放缓、欧洲经济放缓。大家看到美国欧洲的消费的需求在放缓,这使我们国内很多出口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同时你要看到另一面,以深圳为例,深圳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华为、中兴、大族这些企业,他现在的增长率,今年的增长率还在50%以上,甚至有的还是100%,为什么能达成这样?就是国际经济越放缓的情况下,国外的需求,如果光做OEM,光针对国外出口的话,肯定订单受影响。这就是订单式的高科技,现在我们有内源式的高科技,除了外销一部分,还有内销,就算以外销为主的,像华为、中兴,他们外销已经超过60%,他仍然在以50%以上的速度发展,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渠道,有自己的技术。所以说,在高交会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中小企业能够接触更多的市场,不光单一的国际市场,要接触国内市场,同时要接触投资商,比如上个月我和秘书长在香港参加巴菲特入股比亚迪10%股权,我们俩参加新闻发布会,美国经济这么放缓,首富巴菲特是唯一一个入股比亚迪10%说,而且他们董事长作为比亚迪非执行董事,参加董事会,他就是看准了中国自主创新企业,越有自己品牌,越有自己的技术,越会受到投资商、国际买家的重视。所以我们发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我是中国贸易报的记者,我想问一下刘主任,刚才您提到要吸取深圳高交会在过去十年的经验与不足,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有哪些不足?吸取了哪些经验?

  刘应力:每一届高交会我都非常关注我们媒体朋友的这些文章,每届我都要求,每天给我一本,我再忙,我每天还要上网,看什么呢?不是看你们说我们好的地方,我基本看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每天看完后,秘书长他们就会安排处理。多数是提两方面的问题,一大块是会展问题,比如展虫问题。再一个是方向性的问题,专业化、市场化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未来要克服和改革的地方,当然我们不可能一蹶而就,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问题,每届我们交易中心都要总结出来你们认为最不满意的地方,下一届改。当然这有一个过程,国外也有很多存在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深圳存在这个问题,外面也有一样的问题。所以在会展组织方面,未来发展方面、定位方面,按照市场科技第一展要求方面,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记者:刘主任,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是香港文汇报记者,在你们大力推动下,深圳和香港建立深港创新圈现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报纸也报道了一下,我想问一下产业化还是一个过程,这个产业化过程中,未来它的前景如何推动?深圳和香港未来有没有更好的措施推动深港创新圈,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这块有没有办法推动它?谢谢!

  刘应力:谢谢你的问题,首先更正一下,不是我的推动下,我和秘书长都是参与。深港创新圈是由中央批准,深港两地共同签署。一年以来有这么一些成果,我就不列举了,你们看报纸就可以看到。更重要的不简单是刚才提到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是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的地位问题,你们如果关注到昨天香港特区政府曾荫权特首施政报告中,就专门提到两次深圳问题,第一次提到深港两地政府共同推动了杜邦项目薄膜太阳能电池在深港两地落地,研发设在香港,生产设在深圳,这是我受市长委托直接操作的。我非常了解国际上有五个国家地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竞争,那些国家都给了非常优惠的条件,为什么给了深港两地呢?就证明两地联手具有强大的优势。第二条,曾荫权提到了深港两地要形成大都会,总的想是在深港两地这个区要形成国际上有影响、国际有地位、区域有贡献的科技创新要素集中、科技创新合作活跃、科技产业发达的这么一个区,我相信两地政府都非常积极,中央政府支持,民间政府力量推动这个事情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记者:我是深圳晚报记者,刘主任也提到了,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已经逐步显现,历届高交会参与的老面孔,一些大的科技型企业、创业型企业,纽交所上市的大的企业今年都没有参加高交会,下一届我们在招商、招展有什么举措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对高交会本身所带来的影响?

  刘应力:首先对你的数字,今年回头客比例72.8%,虽然你看到有几家没有来,但是你会看到还有很多家来,我告诉你一个数字,到现在为止回头客率72.8%,说明真正有效果,真正有利益,他们才来。至于明年怎么办,还是等明年4月份组委会再开会决定,我们会加强和国际合作。谢谢!

  高交会:因为时间关系,现在做一个发布词,大家可能知道第十届高交会有“十百千万”,“十百千万”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为了总结十年高交会发展历程,体现高交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高交会十周年之际,高交会组委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十大新闻,百名风云人物,千家创新型企业,万个交易项目的推动活动,本次“十百千万”推选活动中十大新闻已于10月10日进行了发布,现将百千万推选情况向媒体做一介绍。百名风云人物推选对象主要是在历届高交会中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社会影响较大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千家创新型企业推选的对象是历届高交会中实现成果转化的优秀创新型企业。万个交易项目推选对象主要是历届高交会项目中均有部委院等主办单位,全国各省市参展跟各展区以团组推荐的形式报送,经高交会组委会推选产生,组委会办公室将“十百千万”推选结果印成册,并在高交会网站上进行公布,以张力为高交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十百千万”仅仅是高交会十年来各方成果的部分反映,今后高交会将进一步发挥好服务平台的作用,与各位一起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更大的发展。

  最后我们请宣传部副部长宣柱锡讲话。

  宣柱锡:除了本届高交会本身,大家还非常关心十届这个概念,十年的内容也是刚才大家提问涉及比较多的问题。今天记者服务广场召开之前,新闻中心同志、组委会领导都建议我们在前十届最后一次记者服务广场说几句话,主要是要感谢两方面的同志,首先要感谢咱们各家媒体和我们的记者朋友,我们从第一届高交会开始一直到现在,每一届参加高交会报道的记者以及和我们媒体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一届都超过1000名。我记得在第一届高交会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悉,我们所有的媒体和记者们全情投入,忘情工作,创造了我们深圳历史上大型会展报道的数量和质量的新纪录。到第二届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就叫对高交会的报道叫“热情不减,标准不降”,这句话我们一直用到现在,每一届都是热情不减、标准不降,高交会从打造“中国科技第一展”一直到提出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的目标,除了我们组委会和参展单位的努力之外,我们媒体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尤其给我们最深感觉的是我们所有媒体对高交会的报道,我们在总结的时候都会提到方方面面特点之外,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记者们对高交会的报道是带着感情去做的,因为有这种感情,所以我们对高交会亮点的报道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因为有这种感情,所以我们对高交会的批评也都是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因为有这种感情,所以我们媒体报道每年都有所创新,也因为有这种感情,所以我们记者把高交会的报道都是跟我们这个城市、我们这个产业甚至跟我们个人未来联系在一块的。刚才刘市长也提到,这是一天的量,我们每天这么多报道,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咱们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对深圳、对高交会真实的情感。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我们新闻中心的同志们向我们在座的同志们、记者朋友们为代表的所有的媒体和记者们表示感谢。这是一个想说的话。

  第二个方面,我们也非常想借这个机会,因为正式议程已经结束,刚才问题已经答完了。我们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组委会和小组的领导,因为这十年来,高交会组委会和咱们市的领导小组领导,对我们新闻报道工作非常理解、非常支持,经常在我们的报道过程中,是因为要为我们新闻报道进行服务而改变一些会议本身的安排,确实是保证了我们各方面报道是非常有效的展开。在第十届高交会开幕前,应力同志曾经给我们开了一个通气会,刘主任在这个会上就提醒我们新闻单位对高交会报道,要从一个展看这个市,从这个市再看整个全省、全国,刚才刘主任在回答各位记者问题的时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那一次通气会后,马上很多记者朋友找到我们,说我们也要提醒新闻中心,我们还要从一个人看一个展,所以现在高交会已经十年来,回顾这十年,的确组委会领导们大家都提的比较是刘主任个人的魅力、工作方面的精神给我们新闻中心、记者们的确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在成长,我想刘主任在我们新闻中心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是做了一个新闻中心十年的一些图片,本来想放一下,结果被制止了,我想明天高交会就要闭幕了,有一首歌,我把歌词改了一下,叫“抬头看着高交会大树在深圳肥沃的土地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低头看看流水,匆匆再匆匆,只有对事业的追求和友情常留在心中”,我们回顾过去十年的确难忘的东西太多了,展望未来也是非常精彩,我想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回顾十年,我们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刚才大家也提到了一些问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对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十年来,我们想到的都去做了,对的一直还在坚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是没有遗憾的。我想刘主任没有遗憾。明天就是闭幕式了,希望媒体的朋友们把本届高交会最后一仗打好,也感谢我们组委会组长刘主任,新闻中心在此表示对我们领导崇高的敬意。

  高国辉:新闻中心各位记者朋友,现在看来大家对刘主任感情很深,也确实是这样。因为他已经过了60岁了,但是为了深圳的工作,市委市政府请示省委,又把他留下来接着工作,一方面还是担任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和市长的高级科技顾问,这时省委组织部批的,这说明应力同志对深圳科技发展的重要,刚才各位媒体还有新闻中心同志表示的感情跟我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十年他一直支撑着高交会走过来,而且首先一条,我感觉应力同志跟我们各个媒体感情都很深,每次高交会在开幕之前都要跟他们一起吃个饭,交流一下感情。

  最后,刘主任给大家准备了两份资料,一个是高交会“十百千万”。然后另外他组织编写的纪念画册也每人一份,大家来领吧。

 

【添加到收藏夹】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