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
2017中国高新技术论坛——科技改变生活主题论坛(二) 现场实录
新闻来源:高交会组委会 发布日期:2017-11-18

  主题:科技改变生活主题论坛(二)

  时间:2017年11月18日13:30--16:3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簕杜鹃厅

  实录内容:

(深圳卫视主持人 王海东)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欢迎再次回到科技改变生活的主题论坛,今天下午我们的讨论主题是智能制造变革生产方式,智能并不仅仅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了各种工业应用,传统的生产制造业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智能化的制造也就成为了科技新秀企业的业务核心以及传统企业转型的方向,今天下午我们会就此展开一场全面的研讨,我们现在就省去所有的繁文缛节,我们直接进入论坛,首先是科研报告的发布,我们将邀请安永亚太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罗奕智先生,为各位带来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以及智能制造未来发展应用趋势的发布,他的报告题目为《智能制造新技术赋予工业4.0的新高度》,我们掌声有请。

(安永亚太区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 罗奕智)

  罗奕智: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安永的罗奕智。很高兴有机会再来到这个会场跟大家一起见面,我本人是一个技术顾问,我从事技术顾问的行业已经快25年了,很高兴有机会再一次跟各位专家跟业内的人士一起交流和探讨。安永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咨询机构之一,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并沿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并提供前沿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在近期的各大热点话题当中,我们常常听到工业4.0,数字化、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IOT等等的关键词,它们不仅仅代表世界上最热点,最新潮的科技趋势,也是国家所倡导的发展方向,也是已经在很多领先的行业跟企业中有很多现实的事件的应用。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安永对工业4.0以及智能制造的一些观点。

  正如我们了解18世纪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信息化有很多大量的生产系统跟ERP系统,大规模实施以后我们开始获得数据,而现在随着更多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获得了更全面的数据,来开发了更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物联”,物联网的技术具体应用让万物互联终于能够成为可能,一切都可以被无缝连接。一个以物联网驱动、数据的燃料完全互联的社会正在慢慢形成。比如说现在一项新兴技术能够达到5千万用户仅仅需要35天,并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升级,带给用户极致的体验,有87%的用户只对用户体验非常关注,这样的变化对于传统工业生产来说,带来更多的效率和财富,但是跟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差不多又或是更深产业革命也必然带来很残酷的行业淘汰和变化。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近年来各种科技技术,全球化的因素带来的快速变化与挑战,包括很多不确定性或者是颠覆性,环境的变革从外部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生产力革命;世界制成品贸易2000年之后增长了一倍多,从4.8万亿美元增长到12.2万亿美元,从消费者来看,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光速传递用户消费兴趣的变化,速度是指数级的增长,未来工厂需要生产变革来满足工业需求。

  与此同时新技术不断地出现,制造业需要进行变革;另外一个方面随着各种高新科技的综合应用慢慢普及,工业企业已初步尝到智能化的趋势甜头,并通过变革实现了一部分高效率生产,比如说在大规模的机械、能源等行业有业内领先的企业应用AR、VR的技术,比如说员工技术培训和高精度作业操控等等的领域。利用这些高技术的工具,原来一些高精度要求,容易出错,训练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项目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来完成。还有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得到重要的数据反馈,从而更加有效地作出决策。

  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技术我想阿法狗、阿法狗zoe,无人驾驶的场景已经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了。

  双重动力下,制造业在新时代迎来了智能化的变革浪潮,安永对这个趋势进行分析,宏观趋势方面,新型劳动力、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等导致了更复杂的监管要求,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集中关注在工业4.0,业务模式创新,加强创新推动力,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以及加速无人制造,人才缺口的几个方面,企业需要及时采取相关行动,比如说面对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宏观趋势,引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又比如说使用区块链存储空间,提高操作效率,也可以根据行业性质试错,提升研发的比重,打破行业壁垒,改变工业生产落后,低技术含量的陈旧观念,适当应用投资并购的手段,直接参与跨界竞争,积极培养相关创新能力的人才等等。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政府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将起到更加关键的推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两年内政府陆续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等政策以支持智能制造转型,并将智能制造列为关键项目之一,希望改变过去国内较为落后,低效率高污染的工业运作,希望实现弯道超车,智能制造将形成新的平均生产率将达到38%,运营成本降低21%,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推出类似工业4.0的计划,德国率先宣布工业4.0计划,用国际标准促进合作,与创新中心建立更强的联系,并确保企业受益。美国推出了高级制造业合作伙伴的关系2.0计划,必须加强在工业4.0领域的贸易伙伴关系,积极为初创企业提供管理思想和人才。

  日本也在出台了振兴机器人战略计划包括开发机器人方案,将机器人与人类工程学结合起来,推动基于数据流程,而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更加强调了提高工业部门自动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全球竞争力,吸引强大的合作伙伴,探索心得商业模式发展专业知识、网络和客户关系,虽然目前整个行业当中只有大概13%的公司真正从事智能制造相关的内容,但是这里面有82%的公司已经明确达到效率提高或是质量改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智能制造的意义巨大,包括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制造标准,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工业化,发展精品平台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等等。

  目前中国的智能制造业转型还面临很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高精尖科技企业比较少,相对对外的依赖性比较强,行业高科技的人才相对缺乏,我们一是要面对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进行自动化改造,完成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晚能完成的一部分,才可以考虑将传感器、物联网等等的先进技术用于生产。继续进行工厂内互联,将物联网贯穿生产管理场景,实现单一工厂内全流程实时监控和调整。智能制造的最终难处是产业链互联化的,产业链上下游都能够建立起互联的生产体系,完成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自动化,实现零库存生产,当然随着中国目前更加普及的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以及更加开放的政策和雄厚的资本实力,中国也会有很多后发优势。

  综合以上宏观环境的发展,我们认为中国有五个趋势:

  第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是发展智能系统的重要支撑,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会在2019年有一个小规模的爆发,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并在十年内智能制造将颠覆传统制造业。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目前很多核心设备和硬件主要依赖于进口,短期内的成本可能对生产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未来产量的增长和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要求企业要解决核心部件高度依赖外部的问题。

  第三,人机交互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转折,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人跟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智能制造的核心为人,如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意义。目前业界已经开发一部分可穿戴设备,比如说耳机、手套、服装等等,我们非常期待这个技术的发展。

  第四,智能制造转型的成熟标志,是形成产业互联,实现单一个体智能化之后主要各方合作共建产业攻坚平台才能形成行业生态圈的良性闭环,实现合作共赢。

  第五,定制生产和差异化产品将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智能制造进一步降低小批量生产成本,工业生产将大批量制造逐步走向定制化、个性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会成为未来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以上所说,安永对未来的智能工厂,未来我们将通过综合工业网络在智能工厂创建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副本,机器和人类可以进行实时交流,以保证合作更快捷、分散,并可以依据实时动态进行更好地决策。

  我花一点点时间打一下广告:

  安永是在智能工厂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资源来结合我们在全球很多大型公司的实践案例,希望结合很多传统管理优化的方法,同时也积极创新应用前面刚刚提到的多种颠覆性的技术,融合形成更加综合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面向未来更加市场化,用户化和产品化的场景。安永开发了一个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智能工厂框架,覆盖了智能设备、维修、库存、材料、流程、仓储员工等等元素,智能工厂将面临更加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将智能制造的各种要素联合在一起,更加高效灵活实现供应商的协同。

  为了协助企业完成了转型,安永还开发了相互关联的分析套件,数字SC计划和满足性分析,数字工厂分析套件,数字网络操作分析,数字采购分析套件,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强而有力的智力支持,有一些分析办法已经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运用跟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字化和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安永重点推进的关键领域,我跟很欢迎大家在数字化跟智能化跟安永会有更多的互动和探讨,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智能转型,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商业世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罗奕智先生,在刚才的演讲中罗奕智先生为描述进入互联时代的场景,为我们勾勒一幅全景图,也谈到在中国转型中的一些特殊因素,也谈到三大挑战,并由此提出四个应对策略,也谈到中国在问题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五个趋势,最后罗奕智先生是为我们介绍了安永如何定义智能工厂,同时如何在帮助企业完成智能转型方面所提供的智力支持,我们也再次掌声向罗奕智先生表示感谢。

  接下来我们会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演讲环节,每位嘉宾发言时间为15分钟,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王晓浩先生,今天他的演讲主题是《清华中城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在3C智造领域的探索与成果》,我们掌声有请。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 王晓浩)

   王晓浩:今天上午的时候又看了一下我们大会的主题,所以把这个题目稍微做了一些更改,刚才主持人介绍的题目的内容会包含在里面,但是这个题目应该说比原来定的题目更加宽一些,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内容,让大家有更多的思考。

   刚才罗先生作为安永公司应该说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咨询公司的代表,介绍了我们目前制造业产业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有很多我们制造业的从业者,我本人是大学里面的老师,但是应该说我也是一个从业者,因为我从2011年到了深圳以后,我原来一直在北京清华大学的精仪系,2011年来到深圳,到了深圳以后应该在说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面和很多的企业,全部是制造业企业,有比较深的接触,也跟很多企业开展了合作。在六年多的时间里面也看到深圳市一些政策的变化,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深圳市也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很多的举措鼓励企业创新。

  但是在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包括我们学术界的人,企业界的人以及公众能够共同为推进深圳或者是大湾区甚至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发挥一点作用,我起了这个题目“政产学研用的思考,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

  这个图是2011年的一个图,就是全世界几个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它的GDP中的比重,最上面蓝色是中国,红色是德国,黄色是日本,第四条是美国,这是世界上四大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GDP占到30.6%,在全世界的比重比较大。这个图这四个国家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中国在2012年我们超过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两点来说,第一制造业在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话对于中国的发展应该说抗冲击能力更强,创新能力也更强一点。在世界上我们占了最大的份额,这也是我们在舞台上的角色。

  但是目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一个最大的配角,这个是制造业的价值链曲线,我们现在基本上集中在加工装配,系统集成的环节上,就是前端的设计和后端的市场以及服务实际上跟创新相关的部分我们比重是比较低,这样利润率会比较低。尤其是当制造业发展得越来越高端,我们对生产效率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前端的设计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从业者应该都知道。

  我们制造业面对的问题刚刚罗奕智先生已经介绍了,实际上也是老生常谈了,这里我就不讲了,我把制造业的发展,我是从德国回来,德国的发展是非常典型,德国建国到现在才140年,中间它发动了两场战争,都打败了,但是德国在战后能够迅速地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而且在过去40、50年里面一直保持在第三、第四的位置上,这个应该说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从制造业来说,它有几项政策:

  第一,它有一个制造业的兴国战略,工业4.0,是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当然,它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它比较重视扶持科技型的中小企业。

  第三,重视职业教育。这里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Made  in  Germany代表的是品质、技术、可靠、信任,在德国可能没有德国的物美价廉的概念,还是我们的另外一个俗话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但是Made  in  Germany并不是一个一直是品质的象征,全世界之所以有Made  in  somewhere,是因为当时德国生产的也是大量的假货或者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东西,当时是倾销到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抢占了英国的大量市场,导致英国的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英国议会要求德国商品标上Made  in  Germany,这是一个耻辱的象征,但是德国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把这个扭转过来了。我在德国的时候,有我的中国同事他就讲德国当时也有一个词叫中国质量,其实在十年前中国质量在国外代表着什么大家也不言而喻,我们也希望再过100年甚至不用那么长的时间,中国制造会变成现在的德国制造的东西,这些都需要从业者的努力,兴国战略就不讲了,它的特点我写出来都是针对我们的缺点,它注重创新,注重支持中小企业,注重培训,注重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这都是我们欠缺的。在我眼里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是最重要,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最重要的。

  针对我们国家目前的这些情况,我们国家也制定了制造2025,分几步走;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成真正的具有引领作用的制造业强国,这里面应该说面对的问题很多,因为今天时间有限,现在就回到主持人介绍的题目上,珠三角制造业、深圳制造业,大湾区制造业面对什么问题?跟全国的问题有共性的也有特新的地方。

   第一,珠三角的制造业应该从全国来说相对较强,珠三角已经基本上是我们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集群,有珠江东岸和南岸,东岸就是深圳、东莞、惠州,以3C制造业为主,西岸中山、珠海、肇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包括广州,以汽车、造船、化工、建材、家居,应该说已经在大湾区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链,这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非常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应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要占到90%以上,这些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应该说是我们大湾区,包括一个行业它长久保持活力的一个源泉。多样性,就像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和环境,要防止气侯变化,就是为了保护地球的多样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个地方长久适合我们居住,对于产业链也是一样,一定要不停地有新老更替,才能保持活力。所以在上周一的时候,深圳市发改委组织了一次讨论会,是关于深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讨论会,当时在会上有四个题目,第一个题目就是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当时我的观点是,深圳市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势就在于深圳市要开这么一个会,来得是在座的各位,而不是一大堆院士和教授,当时学校只有两三个人,我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个,还有北大一个,剩下的20多个都是企业的。大部分是从业者。

  第二,大部分比我年轻,这实际上就是活力的保障,但是后面又说到政府的政策的时候,我提了第二个建议,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才能在发改委的会上有一个座位,但是我希望在发改委的会议座位让一部分小微企业,初创企业也坐起来,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和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而他们的发展对于我们尤其重要。但是这些的发展现在面对很大的问题就是创新支撑不够,深圳市整体创新支撑也不够。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了几个建议,:

  第一,大学的建设,深圳从37年的时间从20、30万的县发展到现在2200万,这两千多万人的城市,按照目前我们整个深圳的在校大学生不到10万,北上广最少的广州也有70万人,北京是110万,上海是将近百万,中国大学最多是武汉,有130万在校大学生,如果这一块发展不起来,深圳应该说后续的发展能力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大学的发展是深圳有一个规划,希望到3年以后,在校大学生能到20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产学研用的通道,这个就回到原来的题目,我们是跟中城产业集团建了联合产业中心,他们是在深圳运营很多机器人产业的园区,我们的合作模式就是我们学校入主园区,在园区的平台上扩大队伍,增强我们的服务能力,同时我们购置一些设备为中小企业开放,让他们降低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的可能。具体的技术环节就不讲了。

  第三,也是安永讲的,中国和欧洲美国比,我们缺少一块就是科技咨询,目前国内的咨询公司主要集中在管理、财务、上市、人力这些咨询,但是我想深圳非常需要技术咨询公司,这一块也是我们的建议。

  第四,产业工人的培养,深圳基本上是民营企业,企业老板都有提升的愿望,我们每年要培训上千名企业老板,但是这些工人怎么提升,可能是需要政府更加关注。今天时间有限,就跟大家在这共享这些想法,也希望我们每个有影响没有影响力,都想着有机会帮我们一起呼吁,共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晓浩先生,为我们分享了德国的诸多经验,同时指出目前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最后他为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中最后一个包括同时引进研发人才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非常重要,也就是深圳需要的不仅仅是清华大学,我们也需要清华第二大学,我们掌声向王晓浩先生表示感谢。

  第二位演讲嘉宾来自思科,我们都知道思科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依靠自身的技术和对网络经济模式的深刻理解,成为网络应用的成功实践者之一,下面请出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侯胜利先生带来演讲,主题是《智能制造,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旅》。

(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 侯胜利)

  侯胜利:首先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分享一下思科在智能制造的一些体会,思科是一个高科技的公司,同时思科其实也是一个制造型的企业,我们有生产、网络的产品、路由器等其他的网络设备,在这里看一下从思科自己我们是怎么样去更好地利用智能制造,去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生产,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刚刚各位专家包括老师也介绍了很多智能制造或者工业4.0,在这里面我不想花太多的时间介绍,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些智能制造给我们的企业客户会带来什么,大家看到一个是通过高技术的发展,通过友好的协作和沟通的模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或者创新,这些新的技术出现,比如说通过网络,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实现全流程的管理,全流程供应链的支持,会把你整个生产去更方便或者更多地可视化,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同时,这些新的技术比如说去跟语音、视频、或者是物联网整合,可以给我们用户提供更好的创新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都会在我们企业当中,尤其在智能制造当中或多或少使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如果要进行智能制造,这是IT的基础架构,你想实现大数据、云计算或者更多的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你下面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坚实的IT信息化的基础架构。最下面三个层次是工厂里面的自动化网络,也就是从原来的传统生产线是基于工业以太网,构成工厂的自动化网络,在这基础上包括自动化工厂的安全还有包括工厂的无线控制,这些是我们最基本的方式,还会跟你的物联网做连接。

  这些信息完了以后,再往上是我们的连接的机器,或者叫物计算边缘计算,因为这些大量在工厂当中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这些数据会有两种需要:1、对机床、设备有及时的控制,需要把这些信息在边缘上做快速处理,2、如果不做边缘上的处理直接进入到你的广域网或者云计算中心,其实会给网络的带宽、计算资源带来压力,会有一个边缘计算的方式进行处理。就会看到在今天因为这些新的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要求,对IT会有一个全新的变革,会从以前传统的应用,信息化会变得更加智能,策略会自动分发,你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源软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原来的传统手工操作,手工的网络或者IT资源的配置或者管理,会基于云的服务会自动化地进行部署,从原来更多的侧重于产品变成从应用的角度去看我们的IT应用。企业的数据中心会有一个变化,会从原来的基础架构,无论是网络的基础架构还是你的数据中心,会从原来的手工半自动的配置会变成自动化的配置,你的IT的基础架构会根据你现在网络或者计算资源的模型,预测到今后这段时间你的资源会是什么样,会自动帮你调度,通过机器学习自动帮你实现,也就是说今后你的网络或者计算资源他们可以自己去服务,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进行自治化的管理,不需要有太多的IT人员进行日常的维护,你只需要在一开始把你的策略、各种各样的要求设置好之后,就会给你自动地运转,自动地实现。

   比如说今天当你在运行这些计算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计算的平台,所有的硬件去跟它上面的软件或者是它的应用平台全部都是隔离的,硬件的任何一个设备发生的故障不会影响到系统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还是网络资源你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通过一个一个的配置文件,去自动地分发管理,会自动地匹配到相应的硬件资源上运行你的具体应用。

  这些技术再往下走会怎么样?你的服务器是运行X86上,以后你不需要有专门的路由器,它是X86上的应用软件,也不需要其他专有的MCU或者其他的方式,他们全部都是虚拟化,插在X86,根据自己的需要会去拓展自己的业务需求。

  今天我们这些企业会自己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是私有云的模式,在座的企业不仅用自己的私有云,还会或多或少把我的业务、应用放到公有云上,在今天会有一个问题,你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或者私有云上的信息的安全、管理和它的配置,跟你放在公有云上是没有办法统一管理的,我们希望今天会有这样一套系统,无论你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是统一分发策略,统一管理,再提供安全的服务。

  它会有一个相应的软件平台,会帮助你从ERP过来或者其他过来的应用,是以应用为中心去帮你做自动翻译,对于你某些应用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策略,什么样的安全级别自动帮你翻译出来会去到APS上,到阿里云上,他们会自动跟你在企业自己内部一样的策略去实现。这是我们看到企业它在制造型在它的数据中心核心的变化。再往下看,这些设备上会有什么变化?今天大家看到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这些机器、机床、设备都是有IP的接口,都是智能的。在今天也会有越来越的企业会用一种方式构造新的服务,比如说思科我们跟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像莫札特做一些什么应用呢?它把它所有的数控机床安装工业控制的设备,它进行网络的连接,对很多中小企业来看,这些数控机床或者高端机床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它要不断地更新和换代,这些企业会提出一个新的服务,不必购买我的数控机床或者高端的机床,你是可以租用的,我把我的高端数控机床运到你的生产线上生产,只要开机一小时就给你收费,所以也迅速进入中小企业提供机床服务的模式。这里面就是一个工作的架构,这是一个应用,另外还有一些应用通过大数据跟机床、机器人整合在一起,我是可以提前预测,我会在整个的系统当中看到它的生产线,这些设备开机多长时间,现在它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它的客户化的升级也好,保养也好,在系统当中实现云当机的智能制造企业。这是深圳和广州当地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做的项目,通过我们的架构,帮助我们的制造企业进行制造设备的健康监控,监控每个时段的问题,有些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根据它的业务逻辑需要,可以快速做业务的优化,让整个生产或者机器的效率有更多的提高。在上海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研究团队,帮助中国的客户实时进行这方面的改造或者升级。

  反过来再往上走就是跟人相关,当你去进行智能制造或者高科技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的协同包括它的研发,也就是说你会有跨团队、跨企业,跨地域的部门怎么样高速地协作,我怎么样制定IT的基础设置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思科会在国内跟TCL合作,有一个科天云,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我们会有自己的办公室,有自己的会议室,你可以自己投资和构建,这是大家常用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云的模式可以打通你是可以实现跨企业比如说你两个不同企业的视频会议打通,也可以通过基于云的服务跟中小企业,他们没有这种专用的硬件终端,通过手机也好,通过PAD也好,连接进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快速沟通,也有很多的制造型企业利用这样的平台,比如说他们每周或者每天都会有生产协调会,也就是你跟上下游的供应商在每天都会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跟视频监控结合在一起,可以远程看到生产线上他们生产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除了刚刚我们做的各种各样解决方案之外,其实思科我们还会跟合作伙伴合作,这是我们跟番禺有一个智能制造云的落地,思科有一个万物互联的云基础架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跟当地的企业会有一个广州制造服务云的支撑,我们既会跟工厂提供需求,同时,也会跟一些像西门子、亚马逊的企业提供设计、生产、客户的服务,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两种:1、智能装备云的模式,也就是说帮助我们的客户提供基于云平台的远程装备、设备的远程管理,提升他的生产运营的效率,监控它的实时产线。2、帮助我们智能企业去做它的智能制造的私有云,这些企业不需要自己构建云平台,我是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按月租用的方式,提供云的服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可以快速地去建云,快速制造这样的方式,思科自己也是运行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知道思科虽然是高科技的公司,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工厂,我们在中国有187家工厂帮助思科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我们跟这187家工厂和更多它的上下游供应链,全部都是通过制造云的模式,包括跟他们开每天每周根本他们的重要性,不同的生产协调会,或者生产的监控会议,再就是帮助中小企业做业务的升级,满足我们基于网络的订单,基于网络生产的方式,我们也希望把这种经验分享给大家,更好地帮助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这些大家。

   主持人:谢谢侯胜利先生。刚才侯胜利先生在演讲中为我们勾勒了一条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之旅,首先是在一个比较好的IT架构下,通过行业变革下的IT转变,最终企业的数据中心一步一步演变,最终进化到自主计算的云管理,同时也谈到过程中设备有什么样的变化,也介绍了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思科能做的事情。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先生,蒋健先生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城市智能交通出行,博世着眼未来智慧城市,我们掌声有请。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蒋健)

   蒋健:各位下午好,下午的演讲其实很有挑战,所以在我开始之前我们先放一段录像,大家看一段录像。

  (视频播放)

   一个小小的广告,博世作为一家有130年历史的一家德国公司,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科技型的公司,我们现在所着眼最多就是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主要是关于城市智能交通出行的未来各种可能性。

  大家可能知道我们中国现在是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一个国家,而且我们每年的汽车产销量也是全球第一的国家。同时,大家要看到未来特别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是城市化,根据今年一些数据,我国现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7%,联合国开发署有一个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10亿人生活在城市,面对这样的庞大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压力。那未来的交通到底是什么?博世的答案是我们要创造一套创新的城市交通理念,改变传统以汽车为中心的单一交通模式,向新一种智能且多模式的联运的交通转变。未来电动无人驾驶的车运送物流,整个城市的交通情况可以在手机上呈现,每个人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我是坐公交还是开车,还是坐地铁,同时各种交通工具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切换,最大程度减少寻找和等待的时间,这是理想的城市交通状况,要实现这种交通状况还要解决很多的问题,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博世现在在努力的三个方向。

  第一,我们认为未来出行的愿景就是要达到零担忧、零事故和零排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们讲互联交通能够帮助我们实现零担忧这样的愿景。对交通堵塞的焦虑我这里就不用讲得太多,大家都是很清楚。从长远来看,我们看到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和居民区的界限将来会越来越模糊,只有这样才会减少通勤的需要。未来开私家车的频率会减少,同时我们汽车在环保和安全上的要求会愈发严格,这都是城市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理想的城市交通里面,人们应该可以灵活地规划出行路线,轻松无忧达到要去的地方,未来我们认为私家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人们应该可以实现自由的选择,这就是全新的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交通出行模式。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你从私家车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尽可能顺畅和轻松,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很前面,比如说共享单车,摩拜、OFO为大家的短距离出行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电动车的分时租赁等。新的模式也有很多企业在参与,这样的云服务让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城市居民,轻松无忧地体验交通出行,所谓的互联交通能够在未来实现。

  事实上这种理念的变化已经开始了,在欧洲伦敦正在构建智能城市,新加坡也是如此,最快到2025年全球会有80座城市成为智慧城市,目前博世在全球有14个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项目,其中一半的项目是跟智能交通有关。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未来的商业新的领域,也积极地成为步入这个市场的参与者,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的物联网云,交通越顺畅,城市越智能。这里也稍微介绍一下博世,博世最大的业务是汽车,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我们在年销售730亿欧元的销售额当中70%是从汽车零部件方面得来的,同时我们又有很多非汽车业务,包括家电、智能楼宇、工业技术,包括我们刚才介绍,博世自己在欧洲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博世云,这些让我们有能力来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做出我们的努力。

   第二,我们认为越来越多的车在未来会向自动化自动驾驶这条道路前进,自动驾驶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零事故,跟互联驾驶一样,自动化驾驶也能帮助减少交通的压力,最重要是能够大大地提高安全性,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城市交通的事故率绝对值降到最小,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我们在中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要超过20万,同时还有另外几组数字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之间在交通事故死亡率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说在发达的城市东京、斯德哥尔摩、柏林,每十万道路的事故当中,大概有3到5人死于交通事故。但是同样的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死亡率就要在15—35之间,就是有5—7倍的增长。所以很明显城市配备的基础设施越安全,车辆性能越好,道路交通就会越安全。

  在大部分发达国,汽车自动安全技术是要加装的,差不多每十起道路交通事故当中九起以上,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我们人为失误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力发展自动驾驶,因为自动驾驶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理念的最好诠释。单在德国,自动驾驶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事故率,目前我们估计到2030年共享汽车占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可能会达到十分之一,事实上像伦敦、新加坡、巴黎大城市已经推出了新的交通解决方案,比如说自动驾驶的班车,机器人出租车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国,一些初创企业也积极地进行尝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美好愿景,博世做了许多的尝试,我们是在2011年在德国第一家取得了能够在高速公路上试驾无人驾驶,进行一些研发活动并拿到第一个牌照的公司,未来会怎么样?这是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今年年底在中国市场上大家可以买到第一辆由自主品牌开发的,带有避开交通拥堵辅助功能的车,这样的车从自动驾驶的等级分类来讲,应该属于二级自动驾驶的车,今年年底大家可以在市场上以大家能够付得起的价格,买到二级的自动驾驶的车。2020年左右,我们可以在中国市场买到可以在高速公路实现自主变道的车。在2020年代,系统会帮助我们在交通拥堵的时候,不用管车,或者干其他的事情。在2025年左右,真正实现自动驾驶,在路上完全地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成就零事故,这是我们的愿景。

   第三,实现零排放,大家对于清洁空气的渴望已经是不用我们再说了,其实在谈到零排放的实现的时候,大家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电动车,博世认为今年早些的时候,欧洲有一些国家说要禁止燃油车的销售等等,有些非常激进的目标在媒体上报道,但是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内燃机和电机驱动的汽车将会同时存在,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80%的车辆会用点机,70%的车辆上仍然会有内燃机,因为50%是混合动力的车辆,大家知道它有两套系统,既有内燃机也有电动机,所以博世认为,既是要优化内燃机技术,同时在电动化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从公司角度来讲,每年花费35亿欧元用在环保和资源的开发上,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未来要实现零排放。

  最后,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我们看到我们未来的交通出行,我们有非常好的设想,同时,从现在到未来其实还有很多的挑战,全球有48000名的研发人员正在从事研发活动,在中国有6000多名研发人员,正在从事这样的研发,我们相信未来的智能交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蒋健先生,在刚才的演讲中蒋健先生为我们勾勒实现智能的多模式联运,从而改变汽车出行的单一模式,创造一个更加便捷环保和舒适的未来智能城市的交通。这其中谈到博世的三个努力方向,零担忧、零事故,零排放,就是未来对无数的以车险为主业的保险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也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带来。

  下面这位演讲嘉宾是慧与(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张红忠先生;慧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它原来的名字是惠普中国演讲主题是《拥抱物联网,迎接崭新未来》,我们掌声有请。

  今天电脑的调试确实出了不少的问题,在我们迈向智能生活的道路,发现一台糟糕的笔记本居然是我们不小的障碍。

(慧与(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 张红忠)

   张红忠:尊敬的各位来宾,非常高兴有这么多产业界的朋友大家一起探讨在智能制造,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其实今天我看到有很多的不同领域,包括现在有制造业、政府、产业、IT行业、大学,也有很多好朋友在,发现都是以前认识的,我们也是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也感谢高交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机会。

  今天我要谈的是拥抱物联网,迎接崭新未来,我在后面讲一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案例,我的演讲从前面会看得更广一些。

  物联网不是新的概念,其实90年代就已经出现物联网的很多雏形业务和应用,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有了非常爆炸性的增长,过去我们很多企业其实不去特别专注把物联网作为一个公司的战略,但是这两年有非常大的变化,也可以说在风口。有几个关键的因素:1、连接无处不在,现在我们的运营商,我们的无线覆盖,使我们的网络连接非常廉价而且非常便捷。2、很多物联网应用快速的形成刚需,智能终端、车联网、智能家电、工业物联网,这些领域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刚需出现。3、在物联网整个架构体系和标准和方面,我们得到了非常大的快速增长,快速的提升。4、这几年还有很多非常新的技术已经在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像边缘计算技术、AI的技术,增强现实的技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物联网领域,我们实际上可以谈到万物互联,可以使万物皆可以理解,科技无所不在。

  我们在客户里面做过一些调研,目前我们在2015年30%的企业有计划去做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尝试,2017年初在56%,我们预计在2019年会达到90%的企业会运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企业的价值。目前我们调研34%是平均投入物联网的回报率,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回报率。

  尤其重要的是物联网带给企业还有很多创新的价值,对于产产品价值的提升,对于竞争力的提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也面临非常多的挑战,包括现在大量的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必然带来数据连接以及对IT技术架构非常大的需求,这个需求会比原来人机交互的市场大得多。我们最近也看到很多地区在建更新的数据中心,包括运用新的技术来建立。

   第二,物联网的安全,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的安全问题,我们在物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有非常好的解决和规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人才,物联网的产业人才包括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包括各个领域的业务流程深入了解,这个产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物联网在HPE里面也是一个非常战略的方向,我们在全球是借助我们在IT领域很多领先技术在物联网方面做了我们的拓展,我们在全球有数以千计的客户在从事做物联网方面的工作。

  我们把物联网从它的应用场景上分为三大类:

  1、楼宇和场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像WIFI覆盖去实现。

   2、工业,工业制造、工业物联网的领域,它们需要有很多比较恶劣的场地,比较温度更大的变化,所以它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技术,我们要考虑在工业领域怎么应用物联网领域。

  3、广域空间,比如说车联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终端还有一些广泛领域里面的一些网络连接,像MBLT的技术,我们把它分为三大类。

   HPE在围绕这三类的应用场景,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端到端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可以总结为四大平台,四大产品系列和一个生态。四大产品系列包括边缘计算器,这是运用在城市里面工业领域里面在恶劣的非机房方面下的全系列服务器;第二,智能WIFI的接入产品线,包括接入的设备还有网络设备和相关的应用;第三,有一个全球通用的物联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启和管理物联网整个的价值生态链;第四,混合IT的基础设施,对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的整体管理,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实现更自动化的管理。

  实际上物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HPE是构建一个包括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层以及应用层非常大的生态圈,我们在全球有三大创新中心专门围绕着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相关的测试、认证和相关的合作工作。

  这是我们在过去这些年一些非常好的场景,这里面我摘取的都是针对工业制造,工业物联网领域的。我们在工业云里面做到有很多的场景,包括环境的控制,照明、环境的一些管理,自动化的检测。

  第二,危险设备的地理围栏,还有能够提供维修手册包括对资产的实时定位。像基于数据共享基于经验分享的融合事情,我们也会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做实质的分析。

   这是一个精炼厂,它是运用是ARUBA的行为做资产定位,用边缘计算服务器做智能分析,通过视频的智能分析,高速的数据采集可以实现实时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我们还建设了数据中心和通用的物联网平台来做整体的基础架构和物联网的整体管理kaeser通过机器里面设置传感器,可以对机器本身进行实时分析,进行预测性故障的防护,避免出现故障,我们可以替代非常多的人工,我们在整个的机器巡演的过程中保证机器的生产安全。

   我们在全球很多智能电网的案例,通过对电网的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非常精准的生产和管理分析,我们运用了AI的技术做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性分析,可以看到HPE在物联网的领域,我们的理念就是一方面我们需要提供非常完善对物联网的产品提供,像边缘计算服务器、混合IT等等,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整体的通用物联网平台对整合物联网环境的管理,如何借助我们本地化,完善的咨询交互体制,我们的人才队伍来为中国的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HPE在中国已经32年了,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也是在企业级解决方案培养了非常强大的队伍。希望借此机会在产业链里面能够找到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我们共同拓展中国物联网市场的伟大愿景,谢谢。

  主持人:谢谢张红忠先生。在刚才的演讲中张红忠先生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目前物联网产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基础设施的不足,投资回报的周期长,安全问题以及人才的问题,此外也介绍了慧与在物联网方面的诸多实践,这就是基于三个基本的领域来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同时他为我们也介绍了一些应用场景下的具体实践,我们在这里再次感谢张红忠先生。

  下面我要请出的演讲嘉宾是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树根互联CEO贺东东先生;连续多年荣获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全国百佳CIO。今天他的演讲主题是《根云——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掌声有请。

(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树根互联CEO 贺东东)

  贺东东: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根云作为中国本土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的情况。首先跟大家展望一下未来的制造业是长什么样的,从我们的理解来看,这一次的智能制造变革或者说工业4.0也好或者说工业互联网的变革也好,这一次范式的转变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界发生的变革,为什么是范式的改变?我们看到有三个很大的趋势会彻底改变我们制造业的现状:

  第一,从离线的物理世界进入到实时连接的数字世界,过去的制造业更多是跟物理打交道,就是跟钢铁,有形的物质打交道,现在的变化,所有的人、机器、流程等等全部会建立数字的镜像,这让我们的工业世界和互联网的世界完全联结在一起。

   第二,会形成实时动态智能的个性化供应链,全社会资源最优调度、最大限度个性化的供应链。

  第三,从企业到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过去制造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一个的企业,一家一家的工厂,未来企业的边界会打破,我们会形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就像深圳智能硬件的生态,它已经很难说用一个巨大的企业覆盖,而是说在产业链上面各种制造能力、加工设备、物流企业、设计的能力,大家一个社会的合作组织的形态去形成虚拟制造的平台,会有软件去定义用人工智能去驱动,就会形成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企业,这是我们对未来制造业的想象,也许是十年,也许是50年,也许是30年。基于这样对未来的制造业的理解,作为工业互联网在现在应该是风起云涌的业态,它起到主要作用就是要赋能万物,连接未来。

  为什么用这个树作为背景呢?我们叫树根互联的时候就想到互联网起到什么作用,就是要扎根在制造业的沃土下,采集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通过人工智能的优化,大幅度提升我们制造企业的运营效率,就像树的根一样,扎根在水里面吸收水分和养料。

  树根互联是基于中国最早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实践打造出来的专注于在工业界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三一重工2008年开始形成自己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那个时候基于非常朴素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够连接工程机械,因为工程机械在野外施工作业,坏了以后很难找到它在哪,或者什么东西坏了,你要派人到现场去维修,要带着配件去维修,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如果把设备连接起来,实时采集它的动态参数,我能够有故障报警,有故障预测,我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维修服务的效率。所以也就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从2008年开始我们把平台建立起来,连接了将近30万台工程机械的设备,在过去快十年的时间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大数据,现在出来做树根互联的平台,这样的实践已经在十年以前做了。

  它是要基于非常强大的工业基因和工业的能耗我们去打造这样的平台应用,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做了一些分析,消费互联网我们知道国外有AWS,中国有BAT,工业互联网来讲最有代表性是美国的GE和德国西门子做的平台,包括像博世做的平台,为什么?因为工业互联网下端连接是具体的应用对象,上面要解决是工业管理工业运营,智能制造运营的集体运用,不光是解决通讯的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工业基因。同时,我们的定位是要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端到端的服务,这是专门针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我们在广州做了一个客户,三年生产300台机器,年产值只有3千万,这家企业没有IT部和IT人员,但是我们能够帮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连接到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包括远程的控制。从一个没有IT部门的小企业到一步跨入到智能制造的模式,我想这也是我们云平台能够带来的端到端的即插即用的价值。连接到设备以后,远远不像我们平常大家说的工业互联网就是做设备远程监控,其实一旦你连接到互联网的世界以后,当你跟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以后,它的商业模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就像我们给北京的企业做案例,原来是做绣花机的企业,我们打造了一个绣花机的行业解决方案,就可以远程上传绣花的图样,在遥远的工厂打印出来然后送到客户手上。

   我们是一个开放的云平台,我们解决物联介入的问题,采集大数据,解决大数据运算和存储,众多的工业服务的应用。这是我们整体的架构,看上去非常复杂,其实还是四层,一个是提供物联接入的服务,我们可以提供端到端的帮客户直接去连接设备,到计算到应用到赋能,左边的蓝色部分是我们已经提供的产品,大家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看到所有的服务,包括根云和根云通等等,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虽然刚刚画的层级非常多,应用也非常多,但是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它最关键的能力是建立机器的数字镜像的能力,未来的制造业应该长什么样?从现在传统的制造业往未来的制造业,就是龙门,就是要把我们的物理机器,物理的对象一定要建立起它的数字镜像,跨过这一步,我们的机器设备和流程它用数字化表达以后,就可以跟所有的技术连接起来,就可以被大数据分析被软件驱动,被人工智能优化。这一步是我们这个平台我们认为最关键一步,中国还有90%以上的机器设备没有被连接,所以我们根云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帮助我们的客户建立起机器的数字镜像;原来我以为人工智能离我们非常长,原来我也定义我们是做IOT的平台,但是最后发现人工智能的应用产品遍地都是,这里我大概识别出几个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的应用。

  比如说辅助操作到无人操作,刚刚停了汽车的自动驾驶案例,所有的工业装备将来都要自动化,另外就是预测性维护,机器设备的预测性维护的水平如果提高1%,我们降低1%的故障,就可以每年带来上千亿美金的收益,包括产业链金融,大家知道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在消费金融里面的变革,它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在于它们可以拿到消费者的实时动态的数据,有了这种新的维护数据,就帮助金融机构能够建立起新的颗粒度更细的更加动态的风险控制的模型,所以能够提供新一代的金融服务。我们IOT把这个机器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上来以后,一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去年年底我们推出了基于机器设备的数据打造一款产品,就是你的机器用的时间越长,你的风险越高,你的保险定价就越高,我们已经做到基于机器的大数据模型以及跟保险公司做的保险定价模型,已经投入到实际的销售。每一台机器保险的价格不一样的,最后我们还有其他的,包括有工业软件IOT化。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工业的人工智能将来可能分三个层级和一个侧翼,首先在机器这个,就像人的小脑,快速地反应,现在我们的工业控制这一端没有留任何的余地,因为它基于性价比的需要,原来的工控的芯片在这一端只有十几K的余地,没有办法做新的安全,新的本地决策和本地的数据采集,在未来的制造业里面一定在设备的端侧需要在本地解决的运算能力,所以叫做小脑。

  还有边缘侧分布式大脑,形成当地的一些决策能力。

  还有云上的超脑,做大数据人工智能之后,一定会带来当个工厂所不知道的,或者所形成不了的智能,这就是我们说的超脑。

  最后有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因为原来没有连接互联网,现在连接起来了,所以安全变成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通过认知去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端到端的能力,无论对于制造厂家,对于制造设备的服务商,对于行业的应用,对于政府来讲,我们通过计算、连接、应用,赋能给这些行业去打造自己的应用。这是我们做的一些跨行业的赋能的,我们做了大概跨几十个行业,从风电、机床、机器人等等,我们做了大量的跨行业赋能的能力,我们总结下来,一个云平台的范式,一个工业互联网的是,我们给中国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就是低门槛,真正做到即插即用。

  第二,一定是小成本,SAAS云服务,不需要用传统的方式去买软件,去建自己的机房,还要养一支非常强大的IT团队,你插上就可以用,用上就付多少。

  第三,高价值,因为我们基于一家工业巨头近十年的应用,我们已经产生了非常多的实战,有价值的应用,能够给我们的客户带来基于实战经验的增值服务。

  第四,我们定位为赋能平台,包括企业做工业互联网的实践。我们的定位是要为中国贡献一个世界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要融合工业数字技术,我们要能够普适中国制造的需求,要能够即插即用给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带来行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最后一点就是要输出全球的能力,在海外我们也要输出同样的工业互联网的服务,这是我们的几个定位。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里聆听我们对工业互联网的一些理解,这是我们的微信,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贺东东先生。刚刚贺东东先生的演讲中向我们展示他精确的思考以及表达,首先他定义我们这一次智能转变是一次范式的转变,也和我们回顾了树根互联的缘起,他谈到建立机器的数字镜像,能够帮助我们对于所有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使命有一个精确的了解,又为我们介绍工业互联网与AI结合的场景,在这里我们再次掌声向贺东东先生表示感谢。

      接下来介绍新译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田亮先生,新译公司是一家提供语言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于上个月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的最高奖,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智能翻译让你更懂世界》,我们掌声有请。

(新译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 田亮)

   田亮: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其实今天早上从北京过来的时候,其实我进场的时候还有人说怎么跳水冠军也跑到高交会。首先我用一句话来介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我们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决了文本和文本之间的互译技术,下面我用一段视频来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一些工作和事情。

  (视频播放)

  其实这段视频我想除了传达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我更想传达我们应该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就是科技真的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来参加这个会议是两三天之前的事情,这段视频里面人在读的时候是语音合成,我们采取在深圳卫视抓取主持人大概十分钟的声音,去合成这段声音。我们所传达其中有一个双语字幕,如果可以看里面的翻译,多少会有一些翻译,是机器翻译的技术。对应到图片来讲,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从媒体的报道可以非常熟悉这个词的表达和力量。我们主要是来看到人工智能主要是基础进程和一些技术层的东西,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就是涉及到文本、语音、图像,我们主要专注在文本,而语音和图像和文本的一些结合就可以有很多的延伸品。

  视频传达了两个,一个是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的混合体,由于它的算法通用性,导致我们都可以去做,但是做语音识别,它的目的是服务于机器翻译。这就是我们在给语言生态圈构建的生态图;语音资产其实简单大家可以理解,企业中留存的语音、文本、图像数字化的标签和资源,语言资产可以为信息翻译提供一些训练的源泉,辅助翻译系统他所提供就是一些便捷的工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工作平台,机器翻译主要是解决快速的双语数据以及现在的单体数据,我们从语言资产的自动采集到一些训练到辅助翻译逐渐形成不断的沉淀,构成语言环境下的生态圈。

   机翻现在神经网络的复兴,很大层面他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存和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不论是统计还是规则,留存了十几年时间,在未来的地方统计和规则以及神经网络也会有一个交融期和复苏期,神经网络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主流的统一算法接受的;其实都是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在不断改进神经网络算法,都是在已有的神经网络算法不断地改进,达到翻译质量不断提升的效果。从论文也好,还是从现在做的实验来看,神经网络算法总体来讲是优于统计的模型,从百万的数据规模变到千万和亿的规模,一些可读性会更加明显。从这一点来讲,从现在机翻的实用性导致我们可以商用的程度,这是前两天我在人民日报抓的法语信息,虽然说神经网络模型不是过于完美,但是可读性质量大大优于统计模型。

  我们自然会想到如何应用这种技术在我们生产实验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1、独立性部署和机翻的差异化的服务,主要是缘自于当前服务的行业带来的一些延伸,我们主要服务传媒以及教育行业,导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些产品是针对这个行业逐渐延伸和改进。从公共安全的角度来讲,一个比较常见的应用是在舆情的情报采集上,企业也好,政府也好国内外会采集大量的信息,情报系统的留存中,可以看到情报的采集到分析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机器翻译服务,转变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更多的层次的报道分析。无论是后端的专家还是专门的采集专员也好,他们会把浏览器插件用于他们后端的快速编辑和实践。

  这个机器人其实应用公安和特定的场景,在旅游的场景也可以做一些基本的沟通和对话来满足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及我们中国人到国外出行的沟通问题。在出入境服务厅的时候也有类似的需求,常见就是旅游行业,从各方的宣传来讲,这是最广的应用,现在服务于B端的用户,比如说酒店前台、餐厅的就餐服务、博物馆等等。无论是平板还是机器人的一些包装也好都是基于APP的延伸和服务,在APP的扩展上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传媒上可以看到很多把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信息报道给国外,这也是需要大量的快速采集和翻译。

  其实包括我刚刚提到的,我们的文档翻译系统,在我们常见的WPS或者word的查检,便于记者人员传递我们的中国声音的应用。在教育行业;也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达到便捷理解的一些方式。在司法部门有类似的操作,就是独立部署以及多语言的沟通,以上就是一些大致的应用场景。

  我们在服务B端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对智能制造一些重要性,数据对人工智能里面很多的一些底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所以我们能够保证在机器翻译里面有一个垂直化领域的应用,这样也导致我们在各种数据上的积累,不断的迭代和更新。

  其实现在来讲机器翻译并不是那么完美,虽然可以在很多地方应用,仍然会有很多的问题,其中两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神经网络出现的漏译和过译,会把很多的数据不翻译,但是对于机器的模型来说,它认为这是最优的,过译就是多出一些同样的东西。虽然说小问题存在,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在现行中的应用,但是在现实过程中,这些问题将不断改进,达到能够不断迭代更新和创造的过程。

  从现在来看,李开复说未来十年内有望被替代的行业就是翻译行业,我想补充一个就是站在替换的过程中,对于高端审校把应用质量达到更高的质量,便于机翻的质量提高,相应也会把跨国旅游以及多语媒体传播以及其他的高端工艺都会带来更加有利的方式。也许在未来的不久,我们现在在座的屏幕前都可以出现一些字幕和沟通,便于我们现在的理解和一些翻译,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刚才的演讲中田亮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新译的六大核心技术,同时他为我们回顾了机器翻译的历史沿革,在这里他比较了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模型这两种翻译模型,接下来他非常广泛地为我们介绍了新译的诸多应用场景,包括了旅游、新闻、教育、司法、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出入境服务,也为我们展望了新译未来在业务方面带来的更多惊喜,再次向田亮先生表示感谢。

  我们都知道德国制造一直是我们中国制造的从业者的学习榜样,德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1.1%,但是在中等制造的行业内48%的世界市场领导者是来自德国,他们被称之为隐藏的冠军,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先生为我们分享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中德合作前景,我们掌声有请。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封兴良)

   封兴良:各位下午好,刚才主持人预测了明年翻译可能要失业,主持人也可能失业了,我想以后可能主讲人可以不需要来了。这个会议就不需要大家聚集在一起开了,大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把信息互联起来,今天我作为德国北威州在中国的代表,要介绍一下现在智能制造在北威州的应用。我记得2014年在高交会上,当时我讲了工业4.0的情况,当时工业4.0刚刚在国内兴起,我们是2015年制定了工业制造2025,也就是2014年的时候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的时候,在10月份见了工业4.0行动的纲领,2014年 11月份在这里举办高交会的时候,我们很深入地讨论了工业4.0的前景。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了,这三年之后有什么具体的项目呢?在这方面有什么改变呢?我今天讲这些主要提醒在座,特别是希望与北威州进行合作的从业者和创业者,如果你们在这方面有计划的话,可以仔细听一下我的介绍跟汇报,会后也可以跟我们联系,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今天我要讲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德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领域。

  第二,北威州电动汽车的智能制造。因为我们现在在电动汽车方面是加大力度来进行研发的。

  第三,中国企业在北威州的机遇。

  在智能制造应用方面最集中的应用是交通移动跟汽车工业方面,目前应用于汽车上的技术创新约90%是来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我们所说的混合动力、电动车、司机助手系统以及车载互联系统等热门技术是交通移动的未来,也决定了北威州汽车工业基地的未来。新的创新领域囊括了下面的新要求,我们的交通的策划、环保意识、效率以及安全性,这个跟电动汽车有非常相关的联系。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最为雄心勃勃的创新之一,而在北威州亚琛工业大学所属机动车研究所,始建于1902年,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该研究以汽车工业能力捉群的发展伙伴而享誉世界,而现在在物流业面临全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网购生产制造的个性化与物流息息相关送货程序的联网化,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对物联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智能化的操控,操控的目标就是智能系统。商品和货物通过智能系统在全球供货中自行运行,现在逐渐在实现这个目的。

  信息物理系统也是工业4.0的核心,它能将物流中的物理实现与通讯技术连接起来,使整个供应链联网,物流更加智能化。北威州在这方面是世界领先的。如何将工业4.0用于物流业,帮助自动的运行,北威州拥有最佳的条件和实施的方案。

  第三,用于工业制造的智能技术系统,要将信息物理系统引入生产流程是工业价值链的革命,也就是工业4.0,作为工业制造在德国最领先的州,北威州理所当然承担起工业4.0先行者的角色。工业4.0的到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愿景也非常值得乐观。在北威州所有的参与者与机械设备制造商通力合作,规划工业4.0的技术,现在北威州不仅仅在德国领先,也是在世界领先的一个工业制造基地,如何维护这个工业制造基地这是北威州现在要努力的方向。

  信息通讯技术,这个不需要说,信息通讯技术肯定是工业4.0的基础,也是各个制造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不需要多讲。

  为了达到工业4.0,北威州有各种产业集群。北威州有16个产业集群,其中有一个猫头鹰计划,是工业4.0德国的第一产业集群,它在这里面主要是联合了174家企业、研究机构在北威州东部工业非常发达的地区,而且拥有很多隐性冠军的企业组成集群,对工业4.0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家如果对工业4.0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取得联系。

  这是看到华为和德国电信2015年签订了一个硬件创新中心建立合同,同时数字化中心也是北威州的区域平台。北威州有六个数字化中心,数字化中心主要扶持创新企业,可以看到数字化的生态系统,北威州政府在今年大选之后,它的新目标就是数字化,在合作方面已经和北威州的世界500强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推动方面用各种加速器来推动国际的初创企业,也有中国的初创企业到北威州落户,在活动方面每年进行很多企业的活动,在孵化方面,提供导师、建议、培训、资源和基础设施,同时形成不同的初创企业的社区。

  刚才讲的就是工业4.0在北威州近三年的发展,我们现在竭力推动的是北威州的电动汽车的智能制造,大家所知道的要开发电动汽车有九个大的因素,一个就是整车厂,基础设施和网络,健全供应商,要有汽车技术,电池技术研发,电池是最重要的,科研实力以及合格的技术人才,北威州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在500公里的圈里面有德国五家汽车的整车制造厂,比如说宝马、奔驰、保时捷、德国福特,雷诺,电动汽车在这里面生产是有非常好的良好基础。北威州已经开发了各种不同的电动汽车,Streetscooter这家公司开始是生产的电动车是以小车作为蓝本,现在是物流汽车,现在已经被德国邮政收购了,收购之后进一步拓展它的业务。

  纯电动小型汽车叫E.GO是面向所有的用户,这需要差不多1200万欧元就可以购置。北威州是德国汽车制造业的最重要的基地,北威州有着世界100强企业,其中有9家在北威州。德国三分之一的零配件来自于北威州,像海拉公司。海拉也是提供工程机械的照明系统。(蒂森克虏伯)提供车身的技术,北威州有八所高校专门跟电动车的电池车身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研发。

  亚琛大学电动车的组件工程系也是在整车系统进行研发,同时企业跟高校也进行对汽车技术专门的研发,有60多个项目,获得了科研经费的补贴,这是集聚在德国北威州的工业企业高校、科研服务公司对于汽车技术的研发。电池技术主要是对锂电池的研发,最著名是德国的明斯特中心,它的电池中心是世界上有名的;另外是叫卡尔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的网络北威州也有两家是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能源企业,特别是充电桩方面进行很领先的研究。这是在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的电力公司、高校和科研服务公司。

  Mennekes是电动汽车最领先的插头制造厂家,现在欧盟的插头标准几乎都是采用它的公司插头。另外也提供电动汽车的工业园,就在北威州的南部,总共有205公顷,如果有需求的话可以跟我们联系。

  最后讲一下中国企业在北威州的机遇,北威州是德国最强的州,现在在北威州有一千多家中资企业落户,包括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北威州也是德国物流的中心,我们现在开发的中欧班列刚刚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路上。始发成都、重庆、武汉、义乌,需时14天。由于其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为了“一带一路”的调研,去参观了杜伊斯堡的终点站。北威州到中国有直飞,一个是北京,另外一个是香港,交通非常方便。这是我们的联系方式,如果大家在这方面,特别是工业4.0方面、电动汽车方面有投资的需求或是合作的需求,请直接和我们联系,谢谢!

  主持人:谢谢封兴良先生。刚才封兴良先生为我们带来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德国制造的应用领域以及北威州工业4.0的发展状况;第二,他为我们介绍北威州电动汽车行业以及相关的技术与设施的状况还有就是科研实力的介绍;第三,谈到了北威州和中国企业的往来,如果大家在这方面有兴趣,欢迎大家和封兴良先生取得联系。

  流程来到压轴的演讲,我们将会请出中芯国际全球市场资深副总裁许天燊先生。他的演讲主题是《携手共创未来》。

(中芯国际全球市场资深副总裁 许天燊)

  许天燊: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回到高交会,特别是更荣幸能作为今天论坛作为一位讲者,因为通常最后的议题都是最不显眼,但是又是最重要的一环。

  当我们提到高新技术不管你是在哪个领域,或者你的应用是在哪方面,你都没有办法离开半导体,让我们想一下半导体在中国的发展,从70年前第一个精管在美国被发明以后,一直到70年代后期,半导体才慢慢地在中国普及。一直到90年代末期和到2000年的时候,才有一些世界级的半导体和高科技公司慢慢在中国成立,中芯国际就是其中一家,我们是在2000年成立的。从我们成立到今天,过去的17年里面,我们看到半导体整个产业在全世界,全球和中国里面有两个很大的改变:1、全球这个产业从2000年的时候只是2200亿的美金产业,到了今天可以达到4千亿美金;2、中国在里面的份额,从过去我们只是一个很小的百分比7%,今天已经变成全球第一大的半导体的国家,占全球的45%,而半导体也是我国第一大的进口商品,我相信在座各位可能有一些有听过,我们国家每年花在半导体进口产品的花费,比我们进口石油还要多。

  如果我们看过去30年的人口增长,在过去30年里面中国的人口增长是超过32%,在全球最大的五个经济体系里面,唯一的国家超过这个数字的就只有美国。如果我们从经济发展来看,美国在过去30年它的GDP成长是4倍,而我们中国的GDP成长是超过36倍,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我们过去30年的经济成长的速度是在人类历史上最快的。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以电子产品和半导体为核心技术的领域,我们在世界的排名已经是名列前茅,其中包括汽车、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等。

  而实际上在生产方面,因为我们已经具备巨大的市场,很多的OEM厂商在中国有他们的生产基地,中国制造已经变化为全球的代名词,90%的个人电脑和显示屏都是中国制造,超过7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中国制造,超过半数的电视是中国制造,中国过去20年已经发展到名副其实,变成一个高科技的世界工厂。之前有几位嘉宾讲到,今天中国的生产是以数量级取胜,随着我们本地的品牌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需要在全球的市场上竞争,所以他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我们今天中国的生产其实已经慢慢地成长,摆脱了过去只是一个廉价劳动力但是质量不好的阶段,我们现在已经慢慢进入了一个品质优良,成本还是可以在控制范围以内的生产环境,但是,我们未来面对的挑战还是非常大的。

  根据调查,在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在无声无息慢慢地提高,其中包括人力、土地、物流、水电,基本上他们的成本已经超过了美国,所以平均来说,我们目前在成本优势方面并没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是在慢慢消失,对于传统工业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我们如何克服这个挑战?刚刚大家有留意到清华大学的王老师他提到微笑曲线,微笑曲线里面我们发现其实生产在整个产品最后的价值并不是最高的,所以如果我们做制造业的话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框,要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把我们的产品不是做成一个B2O的产品,而是有我们自主研发,有我们的附加价值的产品。我跟大家分享从我们半导体产业里面可以看到未来有几大方向,我们觉得他们的发展是具备高成长的领域。

  第一,智能手机。各位可能会觉得智能手机已经很多年,过去十年开始我们一直都说,如果要做高科技的产品都是离不开手机,虽然手机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但是由于我们对技术的要求还是不断地提升,比如说未来的5G,包括MBIOT等等,或者图象处理的要求,不管是在镜头还是在显示方面,比如说从过去的密码解锁到指纹解锁目前发展到人脸解锁,这一切其实都是代表着在手机里面的半导体技术越来越提高。

  第二,IOT,今天在我之前很多的演讲者都讲到很多IOT的事情,这边也不用细讲,等一下会有一些例子。

  第三,汽车和工业,刚刚也有同仁提到,现在汽车正在迅速发展,在未来五个等级里面的无人驾驶,都会驱动很多对半导体的要求。当然到最后如果我们没有技术,我们刚才所说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都没有办法实现。就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我们最近常常听到的人工智能,基本上说是隐藏在每个应用里面。提到物联网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出去会场都看到很多小黄车、小红车,基本上就是一个很好的物联网的呈现,说到物联网最重要的我自己个人认为其实是一个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但是如果我们把技术拆开的话,我们发现所有的物联网都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他们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就是MCU、AP,需要更外界有联系,WIFI、也需要传感器,能够跟外面联系。

  汽车里面刚刚提到的无人驾驶,很多是包括很多新的应用,需要很多半导体的技术,我们中芯国际有技术平台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基于新的技术,在新的技术里面,对于材料、架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我们在纵向发展或者横向发展,我们中芯国际都是坚定地用两条腿发展,同时发展先进工艺和同时同步发展特殊工艺。

  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大家都不希望破坏它,我们要保护它,之前有提到环保,实际上环保这个事不是一个政治家拿出来讲讲的议题,事实上中国、美国、欧洲合起来的话,我们是占据全球50%的污染排放,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其实一直是不遗余力,我们过去在2011年到2015年我们实现了发展经济的前提降低污染排放,未来三年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它降低到40%,同时,为了保护环境生态,树林用地会增加40千万公顷。对于环保来说,有什么经济效益?环保本身的经济效益它是一个很大的水,今年估计整个环保的产业是会达到6万亿人民币。在未来六年里面,到2022年这个数字会是翻倍,就是说12万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中国做的是什么。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设备,其实就是在中国的安徽省,它每年可以提供一万五千个家庭的电力,而我们刚才提到EV和HEV,充电桩目前中国已经超过14万支,这个数量是整个美国和整个欧洲加起来的综合,而且我们还在持续地快速增长,这一切都是为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我们中芯国际的总部是在上海,我们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都有我们的工厂,我们有超过60个平台,超过7100个专利,我们会持续投入为高新科技而努力,希望为各位,不管你在哪个领域,哪个应用提供你们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基础的平台,谢谢大家。

  主持人:热烈感谢许天燊先生。在刚才的演讲中,许天燊先生首先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数据,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家,同时进口数额也依然是全球最大,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后面的核心原因是过去数十年中国的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接下来他为我们预测半导体行业的四个发展方向,为我们进行了一个介绍,我们也再次用掌声向许天燊先生表示感谢。

  我注意到我们今天的压轴演讲的主题是携手共创未来,这个标题也是对于我们过去三天中国高新技术论坛的一个准确不过的总结,我们倾听了来自业界、学界、政界诸多精英的演讲,他们围绕着科技洞见未来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也让我们能够窥视未来的小小一角,我们应该如何走向未来呢?我们应该携手来,通过我们更加辛勤而努力的工作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这里我也要宣布,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17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到这里就要全部结束了,我们再次热烈感谢各位的参与,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