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 现场实录
新闻来源:高交会组委会 发布日期:2018-11-14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

  时间:2018年11月14日  13:30—17:3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5楼簕杜鹃厅

  实录内容:

(邢早忠 金融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邢早忠:尊敬的凌文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界出席2018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论坛。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五大发展理念当中的创新发展也逐渐深入人心,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今天下午论坛的主题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该论坛将围绕以下议题,包括技术引领创新、资本赋能创新和创新建设三个主议题来进行探讨。我们游行邀请到来自国内外各界政产学研代表就此话题跟大家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场论坛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凌文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先生,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辉先生,

  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宏先生,

  深圳市燃气集团副总裁杨光先生,

  基辛格智库事务所副主席、高盛原副董事长罗伯特·霍玛茨先生,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主席朱伟先生,

  中德科技园首席运营官迈克·德非思先生,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先生,

  迅雷集团CEO、网心科技公司CEO陈磊先生,

  中君泰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克先生,

  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朝闻先生,

  百度(宁波)云智基地总经理王洪全先生,

  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现在进行技术引领创新这一环节的主题演讲,首先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先生作主题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创新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掌声有请。

(凌 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董事)

  凌文: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高交会这样一个平台,很多创新人才、创新成果都在这里,我很期待跟大家互动交流。

  本来我想讲三个方面,第一是全球能源创新,第二是中国能源创新,三是我们的能源创新,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尽量加快。

  全球的能源,去年全世界化学能源,也就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加在一起是85.19%,这个数字跟中国的比要稍微清洁一点,中国的化石能源是86.2%,差一个百分点。中国过去这些年的能源可以说很多方面是来自于化石能源。未来我们判断一个趋势,全球能源需求还需要增长30%的空间,我们希望增量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能源三大挑战,虽然我们中国能源问题量足够了,但是全世界还有很多能源匮乏的地方,还有10亿人没有电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我们在深圳,今天空气不错,但北京今天是比较大的雾霾天,我很多同事在朋友圈晒说外面拿一个表,办公楼内部PM2.5是个位数,2、3,外面已经快爆表了,400、500。

  新的能源技术大概有这几个方面,水平井压裂使美国有大量的增长,使得美国解决了能源的转型问题。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本大幅度下降,运营的电费也很便宜,我们最近投标,已经有这样的情况,1度电投到1美分,也就是六七分钱人民币,很便宜。另外有一些技术,我们今天是高交会,我们期待在氢能、可燃冰、低温核剧变、小型高效储能技术等方面,我们希望有颠覆性的技术改变未来的能源结构。另外从创新来说,全球最活跃的能源领域是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而且我们创新的投入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

  中国的能源革命,能源工程过去这些年支撑了中国的发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大致上煤炭现在占到60.4%,这是去年的数据,石油去年的进口依赖率在67.4%,原油是68.4%,天然气进口是39%,所以煤炭还是我们的主体能源,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化石能源占比,大家要知道一个结构,我们是贫油少气相对富煤,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煤炭占到96%还要多一点,石油和天然气加在一起不到4%,所以能源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总书记在2014年6月有一个报告提到了能源结构,我们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好煤这篇大文章。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对我们能源人来说,过去这些年我们解决了中国有足够的能源来用这样的难题。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除了有足够的能源能用以外,还需要有高质量的能源,包括效率要好,要清洁,要低碳,还有希望它的价格要更便宜。人民对能源的需求,原来是有电、有油就可以,现在需要不断地提升。

  下面提一下我们的几点创新,今天有很多专家,包括山西能源界的领导,所以我想点几个题目。国家能源集团,去年重组合并而来,现在是中国第一大的一次能源生产公司和二次能源生产公司,有同事肯定会问中石油、中石化怎么样?如果算能源当量,我们是全中国最大的,当然如果算价格,因为1个能源当量,如果是煤的话,1块钱,气就卖到4块钱,油卖到9块钱,算销售收入我们不是最大,但是算能当量我们是全国第一大。同时我们在全世界是最大的煤炭公司、最大的发电公司、最大的风电公司,和最大的媒质油、媒化油公司。

  这里面有一些成果我简单汇报一下。在燃油发电方面我们有世界最高的,百万超超临界二次发热,总书记看了两次,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做了全世界第一个超超临界。这也是全世界第一个超低排放机组,大家知道北京这些年雾霾以某位女士发的演讲为契机,全中国都在关注雾霾。燃煤发电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原来中国的燃煤发电排放限值是全世界最严的,比美国、比欧盟都要严,但是不行,后来我们煤电行业在攻关,舟山4号机组,不仅大大低于国内燃煤的标准,我们比全世界的燃气机组的排放都要低,比如二氧化硫,燃气机组是35毫克,我们做到2毫克,这样就解决了中国怎么样用煤发出干净的清洁的电,我们自己的创造迅速变成了行业标准,变成了行业标准。今年3月份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社会宣布,中国的燃煤电站机组超低排放的比例达到了71%。我们公司现在是81%。这是我们媒质油,煤变成油,煤变成烯烃,这都是全世界最大、最领先的,而且在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军用,陆海空天全面用,这个油的品质非常好。这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016年7月,总书记去我们媒质油现场,他是大行家,他看了以后对我们的工作很振奋,现场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的CCS项目,全亚洲最大的,10万吨/年,我们现在还有一个15万吨/年马上投产。水电,大渡河水电公司,我们的人工智能企业联合会,还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攻关都把大渡河整个流域作为我们人工智能的典范,所有的巡检,各种控制、优化、调度全部都是人工智能来做的,比如大渡河28个电站里面有17个是我们国家能源集团的,另外11个是别的公司的。我们人工智能的调度优化不仅在每一个单一的电站,也不仅在我们自己的17个电站进行全流域调度,另外11个公司也跟我们商量由我们进行全流域全部人工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结合云,结合卫星数据做了很多原来不敢想象的事情,水电最怕的就是山体滑坡,我们自从有了这套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之后,我们结合云,结合大量的美国的、欧洲的,全球的气候、气象、地质、温度大数据宏观判断,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我们建了这个系统以后,整个大渡河流域就没有发生过大的山体滑坡人员伤亡的事件。就今年春节,各种传感器,我们有几万个传感器在山坡上,结合云、卫星,结合各种数据,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提出报警,猴子岩山坡有滑坡的危险,就在深圳最近几年还有类似的事情,有了这样的预警之后,我们立即向地方公安报告,赶快撤离,4个小时以内所有的人都撤出来,结果过了4天山体大面积滑坡,把整个村庄都埋了。因为我们预警及时,所以没有出现一例死亡。我们有了这个系统以后,所有这个流域的类似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就没有再发生过。

  CIGS是非常好的分布式能源。氢能,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创新。时间关系,我就不能再跟大家汇报了,最后希望深圳高交会这样的平台能够作为最好的大家做创新交流的领域,能够为未来中国的创新驱动,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我们创新驱动方面的贡献,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凌文院士的精彩分享,我们也希望在凌文院士的带领下,能够持续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持续的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再次感谢凌文院士。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燃气集团副总裁杨光先生作主题演讲,题目是《智慧燃气,安全便捷新体验》,掌声有请。

(杨 光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杨光:感谢主持人,感谢大会的邀请。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智慧燃气,安全便捷新体验》,刚才凌文院士作了宏观的介绍,我想讲点老百姓具体的事。

  第一部分讲一下天然气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是今天北京发的一些照片,大家可能在深圳会感受到一种幸福叫“深圳蓝”。从一组数据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从2008年到2017年的空气质量变化,这个曲线是使用天然气的情况,可以说使用天然气为“深圳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一季度的情况更加好。

  第二部分介绍一下天然气发展情况,清洁能源里面天然气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2017年整个消费量2386亿立方米,增长14.8%,占整个能源的比例7.3%,国际平均水平是23.8%,我们这部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并不高,当然跟我们的能源结构有关系。

  未来的发展,2020年,国家有关规划,天然气占一次能源要占到10%以上,2035年希望达到15%。

  智慧燃气的概念,这跟2008年IBM提出来的智慧地球概念是相关的,智慧燃气是属于智慧城市和智慧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燃气行业面临几个挑战,安全、和谐、绿色、智能。智慧燃气恰恰解决了这四个问题,比方说安全部分,燃气管道的安全,靠智能化、智慧化进行解决。怎么样提高用能的利用效率,在绿色方面要功夫。智能方面来讲,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更加便捷化。

  智慧燃气的整体定义,包括智能气网、计量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厨房、智能运营、气源管理。智慧燃气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是信息化,这个很多企业已经进行了,第二个是自动化,第三个是智能化,最后我们希望能走向智慧化。目前的水平大部分是介于从2.0到3.0之间。

  第三部分智慧燃气建设。深圳燃气就智慧燃气做了许多工作,借这个机会分享。首先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通讯技术、北斗导航开展工作,也取得了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成果。举几个例子,全市有6189公里,其中深圳燃气管理的管网将近6050公里,管网的安全运营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通过建立从底下的感知层一直到决策层,搭建出智能管网,包括管网生产运营系统和调度系统,保证管网的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只要轻轻一点就知道每个管网数字化的信息,一旦出现一些紧急情况,关闭哪几个阀门,影响多少用户,通过这个涂层就能够一目了然。这个就像人体检测仪器一样,把压力、流量、开关状态、温度等,一共1513个点,全都实时进到调度中心。此外,管道的管体管理,深圳燃气是第一个做管道管体管理,主要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进行管道的生命周期的管理,由过去时后响应变成事前检测,从事后的处理,把管理往前移。管网仿真,这个涉及到智能化调度,我们使用Synergi Gas软件,通过仿真计算真正实现智能调度。这是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我们在深圳市搭建了6个北斗基站,实现了全市地下燃气管网全天候、高精度、高可靠的测量和定位,这对于我们形成智慧管网起到重要的作用。压力能技术的发明,这个我们是拥有发明专利的,从高压到中压到低压,对管网压力变化进行压力能力的发电。

  深圳燃气智能服务设计理念,老百姓不仅希望经济便宜,另外也希望便捷,我们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一体化的集成平台,通过数字化的运营和智能算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客户信息、业务、资源、财务一体化管理,打造客户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公司运营的智慧运转机制。通过这个图可以看到,从客户端一直到作业端。具体来讲实现“三个一”:一点即通、一呼百应、一步当先,具体怎么做呢?智慧服务部分,我们在全国燃气首先开启了刷脸开户,把智能客服机器人用于平时的呼叫和微信系统里,形成了一站式的服务平台。这是我们微信有关的公众号。大家经常讲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水电气怎么更加便捷,最多跑一次,能不能一次都不用跑,尤其是刷脸开户,你直接在家里用手机就全部能做,这个功能今天已经正式在深圳上线,在赣州九江的深燃也已经开始。客户服务顾问实现了作业的移动化模式,这里引入了自动派单。NB-IoT,我们跟华为、中国电信、金卡公司,在去年9月份,在全球首个发表用于城市燃气的NB-IoT的商用。我们在智慧服务部分也获得了全国质量标杆的荣誉称号。

  企业的运营,我们建立自己特有的融物资、项目、设备、财务、人资五个方面的ERP系统,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全面实现工程移动化,这也是保证燃气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在智能分析系统里面,从集团董事长到下面的各个部长,一直到基层单位的班组长都可以通过这个智能分析系统指导我们的运营发展。

  最后一部分,一是加大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我们也拥有这个行业少有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二是我们几个博士后都在做氢能、可燃冰等有关研究。我们从自动回复、情感预测、知识管理、转接人工,通过AI技术全面实现了这个过程。在云的方面,我们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的云端数据中心,当然也跟腾讯、阿里进行合作。

  我们希望形成标准化,展望未来希望研究与制定智慧燃气标准体系,智能数据分析保障燃气民生安全,结合先进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与用户积极交互提供便捷服务。我们想通过智慧燃气,实现安全便捷新体验,使我们城市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杨光先生精彩的分享,深圳的智慧燃气在全国起到了标杆、引领的作用。下面有请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王宏先生作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掌声有请。

  王宏: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的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借此机会我想结合招商局的实践,简要谈谈招商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会,以及在这方面所做的实践。

(王 宏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是中国近现代化的重要开启者,146年前招商局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并相继投资和创办了一大批近代的新兴企业,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银行、保险、纺织、电讯、采用、采矿、冶炼等一批新兴技术领域,初步搭建起了中国近代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招商局以开发蛇口工业区为依托,以敢为天下先的无畏勇气提出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新变革,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近年来,招商局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家集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服务、园区与地产开发、金融三大主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实践证明,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是招商局不断突破发展极限,勇立时代潮头,实现基业常青的动力源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新旧动能的攻坚期。中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十三五”期间招商局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就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规模适度发展的理念,推动企业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产业+科技的有机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扩大有效供给,也需要从效率和供给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自身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首先发挥战略引领能力,在更深程度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招商局146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兴盛、企业兴旺、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融合得好,就能持续较快发展。近年来招商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在与国家战略的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例如招商局正在着力推动高端旅游生态圈的建设,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越来越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更对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招商局已初步形成了由南至北,覆盖东南部区域邮轮港口网络布局,并积极寻求突破豪华邮轮的自主建造。

  第二充分发挥源头供给能力,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的产业引领者。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力,制造竞争优势的杀手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近年来招商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先后设立了创新工作促进委员会,组建创新专项资金和创新扶持基金,成立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在美国硅谷和以色列设立了研究工作站,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力推动科技兴企,确保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招商局形成了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国内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招商局下属中集集团自主建造的“蓝鲸1号”是全球最先进、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引领了全球海工技术发展方向。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集烟台来福士考察时所说的,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的、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

  第三充分发挥集成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集成创新是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跨界融合是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招商局针对自身传统业务比例高,科技含量相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导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场景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强化客户服务体验和服务效率。使技术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招商银行建立了一支300人的空中银行队伍,使用APP等方式远程服务170万客户。而传统的模式下这些客户至少需要数千名的客服经理。招商局还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推动双创与自身的传统产业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例如招商局下属招商局港口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OpenBayes合作开发的码头智能调度决策系统,大幅度提高码头作业效率,减少了码头集装箱堆场的成本。

  第四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以更强力度提升协同效益,打造生态系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竞争的格局正在快速发展变化,企业的竞争正由之前的单一企业的竞争演变成价值链、生态圈的竞争。2015年在中国中外运长航集团整体并入招商局后,招商局先后启动了航运、物流和长航集团的三个步骤的重组整合,整合过程中招商局一方面坚持专业化的发展,通过兼并收购资产交换等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航运和物流等优势资源的集中以及专业化管理,大幅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益和协同效益。另一方面招商局还与推动物流供应链、物流生态圈建设为依托,通过搭建集装箱O2O平台,云链智慧物流等产业物联网平台,不断整合和发挥生态圈内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比较优势,拓展新的产品形式和服务内容,进而打造整体协同,共生共荣和持续进化的生态系统。目前招商局还正在积极推进旗下港口海工装备制造等业务板块的重组整合,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深范围内提升发展质量,培育发展潜力。

  第五充分发挥产融结合能力,以更高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关键手段。对此,招商局充分发挥自身综合金融优势,将产融结合进一步提高到集团的战略层面高度,并将其作为推动集团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了深化机构融合,产品融合和功能融合的理念,持续推动实业和金融板块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资产瘦身,轻装上阵,利用reits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盘活存量资产,转变传统的重资产、高负债的运营模式,提高资本效率。二是拓宽渠道,优化结构,积极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多渠道融资途径,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杠杆。三是以融促产,化解风险,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加大并购重组,加快创新转型,组建融资租赁公司、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助力实体产业公司积极应对经营困难。

  第六充分发挥制度驱动能力,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高质量发展不仅靠科技创新,也要靠体制创新。40年来招商局成功开发了蛇口工业区,就是制度创新的最好例证。招商局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点:一是多措并举,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激发各公司的科技研发热情。2013年至2017年,集团科技累计创新投入292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二是不断释放内部创新活力,建立容错机制、跟投机制,支持各公司加快创新,大力推动内部员工在岗创新、待岗创新、待岗创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文化。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公司创新股权、期权、分红权、双创成果利润分享及事业合伙人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措施,使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积极稳妥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条件实现板块公司的整体上市,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目前招商局拥有控股公司11家,参股公司36家。2016年所属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分别占集团的87%和95%。

  各位朋友,招商局过去作为积极探索,收获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面向未来,招商局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举全集团之力以创新引领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以创新点燃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发展步伐,早日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追推中国梦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王宏先生,作为百年老店,招商局这些年来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勇立潮头,一直保持基业常青。下面,有请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伟先生演讲,他的演讲主题是《数字化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有请。  

(朱 伟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

  朱伟:大家下午好,我代表埃森哲,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盛会。我们在数字化,特别是在智能化发展这方面,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作一些分享,特别是对中国目前智能化发展的状况,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观察和体会。首先我特别感谢主持人和刚才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我作为参会者也受到很多的启发。

  就中国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这个题目已经非常普遍,大家都有充分的认识,也谈了很多。可能更多的是今天来看一看目前发展的情况和我们看到的未来的挑战,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机会为中国市场未来更好地智能化进行呼吁,这也是我今天参加这个盛会发言想要表达的。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埃森哲,埃森哲是全球500强企业,有超过45文员工,我们刚刚结束的财年收入在400亿美元,我们全部的产品都是智能化,都是我们员工的智慧完成的。埃森哲在中国已经有30年的时间,在中国有7个分支机构,有超过1.5万名员工,我们的业务和传统的咨询公司或IT咨询公司不同的是我们是为中国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企业发展战略到运营改进,组织架构的重组,到数字化转型,到技术,特别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提升,以及技术业务的外包,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在过去数年里一直被评为全球最佳的技术创新企业。

  在创新架构上,埃森哲也做了巨大的投入,特别是在六方面的布局,首先进行商业研究,对未来长期的发展方向,比如对未来工业互联的发展方向,包括区块链的发展等等,由我们相应的研究院研究,我们每年在全球发布趋势分析报告,广受瞩目。我们也通过直接投资、风险投资直接进入到中国或全球市场,和当地的企业,特别是对智能化发展的企业接轨,更好地进入到当地的生态体系中去。我们最近在深圳刚刚完成了对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码隆科技的投资,跟他们开展进一步的战略协作。同时我们在全球有数家技术研究院,对核心的技术研发进行研究。埃森哲上周宣布在深圳成立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深圳会成为我们世界四大创新中心之一,不仅支持中国的发展,也创新对全球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我们有广泛的数字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直接为客户服务,客户和团队一起在工作室共同合作,对他们面临的市场需求或客户的痛点直接进行有机分析研究,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协助客户进行业务的改进。还有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另外我们还有强大的交付中心,在大连有超过1万人的团队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亚洲的企业进行技术和服务的外包服务,这些是数字资产支持全球的发展。

  在今年年中,我们公布了一项中国数字化指数,这个指数受到很多的瞩目,我也想在这里再进一步跟大家分享。从2011年开始,埃森哲自己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的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咨询,我们当时预见到未来数字化的发展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所以我们率先进入到数字化咨询领域,在过去七年里,我们的发展超过一半以上的业务是以数字化为主的。我们在数字化的发展上应该是引领这个世界的潮流,跟微软、亚马逊、谷歌、华为等优秀的技术企业都建立了广泛密集的合作,不光是在客户方面,为客户提供服务,更多的也和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广泛的合作,包括SAP,还有甲骨文等。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感受,也跟客户一起开发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们目前看到的中国数字化转型还是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在样板中可以看到只有7%的企业真正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取了真正的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在过去三年里,他们的业务收入超过一半都由新的业务给他们带来,而且有相当的增长,大部分的企业还在开始阶段,正在进行数字化的转型。但是数字化转型涉及到所有的行业,不光是我们看到的比较热闹的,像数字零售,前两天双11,还有很多传统的行业,像冶金、化工、能源等也有巨大的商机,刚才我们看到了能源方面的老总讲到的,我也非常有感受,我们在第一线协助大型的国有、民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我们看到的转型还只是刚刚开始,为什么是刚刚开始呢?我们认为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的,这次的数字化转型是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和史诗般的转型,所谓史诗般转型,它是非常长久的,而且是规模巨大的颠覆,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它不是小打小闹,经过一段就过去了,大家又恢复到平静生活的颠覆,它是颠覆性的,改变企业管理,改变人们生活的颠覆,是相当长久的、多浪潮的、持续的颠覆。所以在这点上企业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能够积极准备。第二点企业的转型实在不行,不是说市场推着你走,而是你不转型就必然灭亡。这不是为人耸听,最典型的就是手机,诺基亚做得非常好,但起来被颠覆了,这告诉我们智能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性的、是颠覆性的。为什么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在犹豫?首先大家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特别是当经济还很好的时候,每年还是有增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还是可以过日子,还是可以很幸福地生活。我相信在过去这几个月,特别是在中美关系发生骤变,整个周边的环境发生变化,我看到很多企业在崛起,积极投入,大力寻求数字化的发展。第二块是对变革的风险和担心,很多企业都非常担心,我如果不做这个事还行,但是做这个事一弄乱了以后就不好收拾了,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口号未来已来,这个未来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其实还不是很清楚。怎么样面对未来?对变革的风险和担心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评估,不然的话很多企业确实是踌躇不前。第三个是对技术的开发,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非常了不起,在改革开放的洪流里非常大胆,也非常果断。但是到了新技术、新科学到来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在很多方面是完全未知的挑战,怎么应对,不是拍胸脯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知识,大量的分析,大量的对市场和技术的了解。第四个是组织人力变革的需求,如果你进行变革,你的团队是不是准备好,你的人才是不是有所准备,企业都需要更进一步做好准备。还有对客户的认识以及对整个生态体系的打造,即便你进行变革,你的供应商体系是不是能跟你一起进行数字化变革,如果他他们跟你一起配套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也都是机会,如果我们的客户,中国的企业能够进行这方面的改变,我们相信市场的需求,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也是我们通过调研真正体会到的。

  后面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德国工业4.0的发展对中国市场有非常大的启迪,埃森哲(德国)积极参加了默克尔总理倡导的德国工业4.0的发展。这在十年前,德国工业4.0首先是由德国学术界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德国政府看到未来发展的潜力,要我说他们可能是看到了前有狼,后有虎,前面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力量,后面是我们中国非常积极地紧追,这种情况下怎么样不断地保持德国先进的工业发展体系,在这样的前提下,德国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官产学结合的成果,政府倡导,企业作为主导力量,形成了工业4.0的研发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了一些不同的题材,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主导和推动了德国工业界的发展,我们认为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案例。

  在下一步整个中国智能化的发展方面,我们也希望,也呼吁中国的学术界,还有政府和企业界能够共同联合起来,共同积极地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数字互联的准则方面,这个非常重要,怎么能够开放数字互动。第二个是交付平台,能够公平,标准,而且在保密和道德方面能够达到共同的标准。第三个是在供应链生态体系的维护和培养上,上下游互动。如果这三个方面真正能够调动中国的官产学三个方面的力量,特别是以企业为主导,由政府积极支持,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生态,我相信中国智能化的发展将会迅速走上一个新的高峰。

  这就是我主要的介绍,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朱总的精彩分享,埃森哲以智慧服务全球,我们也希望在助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共享发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接下来有请迅雷集团CEO陈磊先生作主题演讲,题目是《新技术 新经济 新生态》,掌声有请。

(陈 磊 迅雷集团CEO、网心科技公司CEO)

  陈磊:各位领导、各位尊敬的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浅见,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我们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参与数字经济的时间比较长,因为互联网经济本身也是数字经济。我们看到一开始的时候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阵营,数字经济主要在社交、娱乐、咨询等等环节起作用,实体经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数字经济去推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我觉得这个是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是国家不断积极倡导,希望能够让数字经济、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互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发展融合的1.0时代主要是在营销领域,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的结合,新零售等等,各个流通环节,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这个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我近期也到中国的一些三四线城市去看,我们也能看到电子商务对线下实体零售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融合的2.0时代,我们认为是实体商品,它的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数字化,我们认为这个是对实体经济发展更重要和更内在的驱动。我们看到很多实体商品以前没有把它想象成一个数字产品,也没有把它想象成互联网产品,比如音箱、汽车,今天都已经慢慢变成了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产品,同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智能化。我们一直都在说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特别是5G技术慢慢进入实用以后,物联网时代会到来,物联网时代怎么到来呢?我们认为更多的实体商品会数字化,甚至到我们今天说的一个水杯也可以有很多的数字采集的信息,比如喝水的人使用这个水杯的习惯,倒满水之后大概多长时间喝掉,是一股脑地把一杯水喝掉,还是慢慢品尝。人的生活习惯的不一样,可能会带来健康、消费,包括对他生活、工作的习惯都会有数据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实体商品的数字化,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消费环节,是数字经济推动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层面。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数字化给整个产业带来的深层次的变革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看7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间点,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其实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我的爸爸妈妈经常跟我说我们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特别好,虽然不一定你们愿意用,但是质量非常好,看上去可能不美观,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企业的核心关注点在生产环节,他是非常关注生产质量的。80年代市场经济,那时候企业的关注重点从生产延伸到了销售环节,所以我们看到市场上的产品更丰富了,也设计得更接近人的需求。不过同时我的父母也会说产品质量更差了,因为有的时候企业会发现我卖一个产品并不需要产品质量真的好。互联网经济时代带来的变化是什么呢?这里用的词是使用,其实更多的是体验,企业的关注度从生产、销售环节延伸到了商品的体验和使用的全流程,在这个流程里面,因为互联网产品非常讲究体验,互联网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尽可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我们看到今天无论是互联网汽车也好,还是音箱也好,还是互联网电视也好,在各个层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企业越来越关注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对这个产品有好评,能够产生相应的黏性。物联网经济时代或智能化经济时代,企业的关注度慢慢从体验本身变成关注用户本身。关注用户本身其实已经超越了用户在体验这个产品的时候的一些行为和属性。所以我们会看到数字经济的发展给企业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也让企业不断地随着这个时代在演进和进化。

  刚才讲的这些进步其实不是很容易就能达成的,这里面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有产业层面的挑战,还有用户层面的挑战,我今天就不在这展开讲了,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些浅见。

  我这里要讲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关键要素还是技术创新。我想讲一个我们迅雷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区块链领域。我这里讲一个案例,我也不去讲具体是哪一个城市或哪一个政府,我们看到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的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里面也有很多特别好的经验,比如以人为中心,网格化管理。我在各个三四线城市走的时候会看到,这个变成了很多政府做智慧城市的核心经验。智慧城市很自然地带来了很多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且很多听起来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数字化,没有把人的数据打通,没有网格式的管理去快速更新,这些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有老年证,可以享受很多的社会福利,往往领取老年证的时候要让老人跑到政府的办事地点办老年证,但是把数据打通了以后,在老年证生日的时候,老年证可以变成政府送给老年人的生日礼物,甚至可以带着各项相关的服务去关怀这个公民,公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会大幅度提升,而且是非常合理和自然的事情。类似的案例是非常多的。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在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带来了公民很多切身的体会。

  不过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政府和企业对公民的服务当中。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想我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数据,我能不能让这些数据在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里面有很多的实践,但是今天看都不是特别成熟或成功,这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如果我把数据,我们看到有一些案例花了很多的钱,把数据去个人信息,把个人信息全部去掉,再去给企业用的时候,企业会发现这个数据的使用价值大幅度降低了。如果你不去掉这些个人信息给企业用的话就会造成个人隐私、个人权益这些问题可能会被企业侵害,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可能会对客户进行骚扰,甚至不关注数据的隐私,使得犯罪分子可以乘虚而入。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还数于民”,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数据虽然是政府和政府的相关机构采集打通收集上来的,但是实际上怎么被企业和产业使用这件事情可以让用户自己作主。区块链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区块链和互联网最大的差异,它是在互联网没有数据的所有权,互联网是没有数据所有权概念的,我们讲数据所有权往往是讲在你的账户里,但账户里的数据所有权是不是就是你的呢?用户通过微信落在华为手机上的数据,华为有没有权力去用,微信有没有权力去用,最终这个选择权应该在用户。区块链把数据的所有权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机制,让互联网数据天生就有一套机制赋予所有权。同时也建立了一套授权机制,也就是我们在区块链上建立一套授权机制,让用户授权把他的数据给产业使用,这样就会提升安全性,也容易治理,能够让城市或政府的数据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块链在整个商业模式当中,我觉得有很多可用的地方,比如我一直说共享经济和区块链其实是一堆共生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共享经济中有很多问题来源于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信任的问题,当我把我真的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的时候,我是不是得到了合理的使用,我是不是得到了合理的回报,我怎么信任这件事情。还有一个方面先吃螃蟹的人倒霉,当我把家里的单车共享出来,当我要使用单位的时候找不到单车用。

  要想让区块链真正赋能实体经济,我们上面讲的所有这些例子里面,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是区块链的机制有没有跟实体经济结合的技术机制,它的性能能不能达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公众的应用中能不能达到满意的性能。这两方面迅雷一直在努力着,我们突破了100万TPS的性能指标,这在行业里面还是很领先的,以太坊每秒钟能处理的是15个上下,秒级确认,在这么大流量的情况下我依然能够保证99.99%以上,而且有强一致性。同时我们在知识产权、防伪、版权、健康、公益、文化等领域,我们做了区块链的应用框架,使得在这些应用领域里面开发区块链的应用变得更容易。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邢早忠:谢谢陈总的精彩分享,下面有请中君泰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龚克先生分享,他的发言题目是《凝聚科技力量,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产业园》,掌声有请。

(龚克 中君泰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龚克:各位下午好,我来自中君泰资产管理,我们是一家股权投资机构,今天我代表的是我们中君泰投资的杰美康in+产业园。在高交会这个舞台,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各场景中的应用。我今天的题目是《凝聚科技力量,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产业园》,我希望从经济和历史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三个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观点。

  首先人工智能到底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什么?每当我们提到AI技术,可能很多人的脑子当中想起的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些代表性的算法和模型,似乎这些黑科技是一夜之间在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全球,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但其实AI技术已经发展了将近70年,它比我们人类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还要早,所以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对更多的人来说,AI技术也许是意味着各种五花八门的应用,从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的身份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到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储、无人零售,其实前面的很多嘉宾都陆陆续续有提到。所有这些应用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新奇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初级阶段的感受。这也是跟人工智能目前所处的阶段是完全吻合的。上午张钹院士也提到了这一点。目前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我们距离通用智能,离超智能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于是很多人会产生一个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这种担忧会转变成焦虑,焦虑会驱使大家产生工具。以致于这个改良过的T800,即便他在微笑,你心里依然有一丝毛毛的感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的技术?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50年前,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年代,从瓦特改良第一台蒸汽机开始,从那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机器进入大工业,从那时候开始产生的各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在18世纪之前的几千年之中整个状态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直到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我们可以看见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各种生活方式几乎都来自于最近这两三百年当中,在机械科技、动力科技、材料科技、生物、化工、电子等各种领域内的技术更新。当我们把这些技术更新映射到经济上,我们可以看到几次工业革命给我们整体的经济带来量的变化是突破性的,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多的数据,有很多的材料都在说人类在最近的几百年中创造的价值超越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有一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到底为什么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如此之大,我们只是喝水的杯子从原来的铁杯变成玻璃杯和塑料杯,我们只是家里面用的器具从以前用木头现在变成新的材料,为什么这样的变化能够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几千年前,从失器变成铜器,从铜器到铁器的变化却没有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变化。机器代替我们从事那些重复性的、无趣的工作,而这恰恰在根深蒂固的人类逻辑当中的追求,给我们带来了两个作用,第一个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释放出了人力,释放出来的人力对经济整体的结构带来了提升,这个结构性的扩张才是真正引起经济能够有如此巨大增长的最关键的核心,前面的一位嘉宾提到以前的企业更重视生产,在今天这个年代似乎生产没有那么重要了,不是生产变得不重要,而是生产效率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我们把这个发现带入到经济和贸易当中也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最初经济和贸易的理论重视一个生产要素“劳动”,再到后来亚当斯密认为还要加进资本和技术,当真正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会怎么发展?当生产真的变成不需要人的介入,几乎完全由机器替我们代劳的时候,也许这个时候,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经济学的工具也会发生根深蒂固的变化,因为经济学直到今天研究的依然是供给、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我们再回头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经济学产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差不多就是在工业革命时代。在之前生产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生产赶不上需求,那么人类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到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当生产已经大幅度跨越到前面,我们所需要考虑的也许就是如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了。

  在经济领域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需要观察一下,就是管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从最早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福特把他的科学管理真的应用到了生产线,再到50年代丰田进一步做到连库存都不需要有,不需要仓库了,大家都在关注的依然是生产,如何能够让生产更高效率,如何让生产在更高效率的同时保证更高质量。到了90年代,当生产进入到不需要大家太过于担心的时代,管理学的关注点开始变化,开始变到流程如何能够再造,能够让流程更加促进和刺激激励一个企业产生创新,也就到了学习型组织,如何能让一个组织里面所有的人,能够激发他们的脑力。从以上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来,在经济学贸易理论、管理理论中有这么一条变化,从18世纪最初诞生的时候,把人当作机器来看,机器是最主要的主角,人是来照看机器,怎么让机器好好地按照计划生产,科学管理。到后来把人当作人来看,学习型组织。也许下一步我们会面临的是如何把机器当作人来看。当然未来也许会进入到机器是不是真的会变成人,当然那就变成伦理学上的问题了,我们作为人类很希望以后的机器伦理学放到高考里面,可能对我们是安全方面的保障。

  到底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经济带来了什么?对我们的经济最核心的贡献是通过自动化的手段,能够让我们人脱离简单重复的劳动,从而释放出人类的创造力。

  第二个问题,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到底会面临什么问题?就像所有其他的产业一样,发展企业所要面临的主要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市场在哪里,第二个市场为什么选你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工智能这个产业的重视已经再三提及过,在整个国家层面,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去多做解释。从市场的规模来看,也不需要再多做分析,大家都可以看得见,市场的规模完全可以预期。根据各个机构,这里还是不完全的统计,在这些领域当中,2023年左右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值是8000亿美金的规模,到2025年国家是达到5万亿人民币,广东省达到1.5万亿人民币。

  人工智能企业要注意什么东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个性化的需求,生产的方式改变了以后,如何能够让你的产品从真正意义上摆脱生产对你的制约,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我们前面这么多年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生产上,是制造单一的产品,我们去4S店买车你能做的变化是非常少的,你要个性化的需求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恰恰这个领域是人工智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跟以前自动化的区别恰恰就在于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需求,要满足这样的个性化的需求,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完善的生产体系来支持,依然还缺少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就是人的创造力。因此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当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企业家的创造力。我们在这里列出了一些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小观点,首先单一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没落,创造力不是揠苗助长,不是一谈到人工智能就必然要提芯片,对技术的改进,对应用的改进,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要首先认清你所面对的到底是什么现实。人工智能在工业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工业既是大后方,可以确保你的生产,它也是非常重的前线,刚刚凌文院士和前面几位嘉宾都提到过,在工业生产这个领域,人工智能大有发挥的潜力。在技术之外,我们认为发现真正的需求,这是企业家真正应该做的。这件事情,所有的企业家,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做了好几千年,但是以前发现新的需求,发现真实的需求,这个要素也许并没有得到非常高的重视,而在人工智能这个年代,技术恰恰让这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凸显起来。其他还包括在各个细分的领域里面,比如混流生产、能源管理、金融、零售等各个领域里面,我们认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特别强调一点,我们很看重轻量级的技术应用,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一定要变成谷歌,变成BAT,小的企业,你如果够专业化,在降低了外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而且这一点背后有最新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回到第三个问题,杰美康in+产业园打算怎么做?我们的位置位于深圳龙华区,龙华区本身是电子科技产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在我们周围一街之隔是华为、富士康,我们背靠着整个深圳光明新区、龙华区的生产和制造资源,你的产品不需要跨越另外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才能找人替你生产,在深圳都可以解决。同时深圳的高科技人才以及扶持资源方面,这些我都不需要再过多地解释。

  刚刚提到要帮助企业成长,几乎所有的科技型企业和初创企业都必然会面临四个方面,资金、人才、技术、市场这四个领域的障碍。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帮助大家,最终能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是唤发大家的创造力。首先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园区,在这个综合性的园区当中,我们希望把服务企业和生活能够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第二件事情提供服务,我们认为产业园是一个服务,在产业园当中我们提供的包括了空间、企业服务、科技服务、孵化、配套、资金在内的各种服务,做好这些服务才有助于入园企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情我们是一个投资机构,我们希望有选择的挑选市场上有潜力的企业和课题进入我们的园区,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眼光,我们相信我们挑选过的企业能够跟我们一起共同发展。我们在挑选企业当中有我们自己的方法,有我们自己的重点,人工智能产业大致上可以分成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我们对于应用和技术层面抱以特别的关注,并不表示我们请示了基础层,而是对基础层我们会非常有选择的给予更高的关注。我们相信只有把基础技术和应用体系按照一个合理的方式搭配在一起才能真正让它们产生互动,这在过往的经济当中是很难实现的。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几个方面,最后我想对所有人工智能企业再说一句,在杰美康in+产业园,我们理解你的需求,我们愿意提供我们的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这个耐心陪伴你一同成长,所以欢迎来龙华,欢迎来杰美康in+产业园,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市龚总的精彩分享,AI技术发展到最后又回到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感谢以上六位嘉宾从不同的领域作的精彩分享,感谢他们。

  下面进行第二个专题,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赋能创新。我们很荣幸邀请三位大咖级的贵宾跟我们分享,首先有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先生作主题演讲,题目是《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的发展》,掌声有请。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吴晓求:非常荣幸参加一年一度的深圳高交会的论坛,我讲的主题是《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金融的发展》。

  中国从1978年开始启动了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这40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富裕、小康、开放,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规模从1978年的2400亿人民币到2017年接近83万亿。人均GDP从1978年不到100美元,到现在接近9000美元。当然很多人都在总结中国经济奇迹的奥妙,首先是我们的思想解放,我们进行了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改革,由原来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得益于我们的开放,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开放也使中国的改革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我的理解中改革开放,开放非常重要,开放是改革的核心,因为只有开放,我们改革才能找到基本的准则,我们和什么对接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改革的含义和内涵是不一样的,听过很多人谈改革,但是只有基于开放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所以我们的规则体系和国际上先进的规则体系相对接,我们就会构建一个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相匹配的规则体系。改革开放也使我们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外汇储备还在3万亿美元以上,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6700万美元,开放给了中国人信心,我们可以在同等规则下和任何人竞争,所以中外合资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第三个是人才,最近40年,我们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思想的束缚,特别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思想束缚就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思想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担当,才能看到未来。我刚才在台下听了深圳高交会的论坛显著的特征是都在展望未来,只有洞察未来才能把握未来。我们40年培养的这些人才都能够洞察未来,把握趋势,顺势而为。

  第四个是金融体系,改革开放40年伴随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金融有了巨大的进步。很多人不理解金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中国走了一条很多人不明白的道路,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一般的经济学范式上是难以解释的,但是中国实现了。比如40年来中国金融资产的膨胀速度大概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无论是从金融资产的规模还是从M2的规模都在2倍以上。1978年的时候经济的金融化率大概是0.3,就是GDP和M2比,到了今天是2.1,M2有172万亿以上,金融资产规模达到360万亿,在1978年全社会的金融资产规模在2000亿左右,现在是360万亿。当然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很多人认为这是严重的货币超发。我也在思考,从数据来看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还有很多很荒谬的东西通过这个比例来测算人民币和美元的比例,这是荒谬,扰乱了人们的预期。我们货币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且不说恶性的通货膨胀。在一般国家如果货币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一般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中国没有,我们的CPI长期稳定在2%左右,是吻合的,是对经济增长有利的环境。当然我们的代价是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暴涨。这里面要正确地看待金融的作用。我把这个指标的变化更多地看成中国金融经济深化的指标,我不太把它看成是金融泡沫化的指标,这是中国经济能够长达稳定40年的发展,而没有出现大危机的原因,但有一些小的波动,市场也没有出现大的危机,虽然2015年出现了股市接近危机的状态,但是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全面的金融危机。中间我接受一家香港媒体的采访,他们老强调中国会出现金融危机,我说至少到目前不会,未来我不知道,在目前一个时期里面不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四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结构主要朝着市场化方面发展,而其典型的表现方式就是证券化金融资产在这40年中规模和比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增长。证券化金融资产现在已经达到110万亿左右,股票+债券,按照最宽的金融资产口径大概也占到1/3,按比较窄的口径接近50%。这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的金融功能在发生调整。在过去银行类资产占绝对主导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功能主要是融资功能,财富管理非常弱。证券化资产比重的提升,提升了中国金融财富管理的功能,这和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当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的时候,社会对金融财富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金融体系可以提供大量的资产管理的基础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刚好满足了这个需求,中国身影了这个历史机遇的变化,赶上了中国金融的功能。所以中国金融结构这40年发生了很好的变化,这个变化符合金融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第二个中国的金融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正在由单一的融资功能为主,走向了融资和管理并重的时代,我们顺应这种趋势,我们的监管政策也应该顺应这个趋势,而不是逆趋势。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政策是逆趋势而为的。

  第三个中国金融业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单一的金融业态,主要是银行和类银行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类金融业态,现在慢慢过渡类金融业态,特别是金融业态,也就是科技金融业态正在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金融变化的显著特征。多元化的金融业态改善了中国金融的效率,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动力,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金融的效率,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数字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使金融的变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是金融业态最为丰富的国家,特别是第三金融业态。

  第四个它的风险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也在提醒金融监管和金融规则要做调整,我们的金融风险由过去单一的风险,机构风险为主正在走向市场风险和机构风险并存的时代。这里面市场风险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证券化金融资产主要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核心是透明度风险,也就是我们过去金融监管主要是监管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监管的重点在于资本充足率,对资本金的监管。我们正在从资本金监管为主过渡到资本充足监管和透明度监管并存的时代,所以监管的规则要做调整。

  第五个是监管架构也做了调整,从过去单一监管走向分业监管,从今年开始正在走向新的发展方式,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这和风险结构发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40年来中国金融取得的成效是主要的,在中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两种力量在推动,一种是市场脱敏的力量在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市场脱敏力量的结果就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最近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大家非常关注。这里面我特别强调市场波动是正常的,当市场波动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威胁的时候,宏观经济部门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稳定市场的预期是必要的。同时监管是不能放松的,我们必须要依法监管,依规监管,合规监管,我不太赞成所谓的强监管、严监管,监管就是依规监管。我们监管的力量不能因为市场周期的变化而调查,不要市场上涨了就加强监管,市场下跌了就放松监管,这个不是正确的思路,任何时候都要依规监管,即使到今天,只要有内幕操作操纵市场的行为也要依法依规监管,监管是市场预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只有依法依规监管,合规监管,才能形成正常的市场预期机制。我们过去的市场预期被打破了,是因为监管并没有严格按照依法依规监管。第二个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加强了,加强了金融脱敏的进度。我强调这40年来中国取得的金融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我也特别强调监管必须依法监管、合规监管,不要推行超过合规监管的其他监管,我们的监管更不能因为市场的周期而发生任何变化。我要讲的就这些,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吴校长的精彩分享,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后40年和更长时间,中国的改革还要不断推进,开放还要不断深入,这才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接下来有请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辉先生作演讲,题目是《完善创新资本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掌声有请。

(李辉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李辉:尊敬的各位来宾,很高兴参加第二十届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我谨代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深交所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40年前,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一路奋发拼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20年前,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始举办,作为产业和资本对接平台,高交会20年来孵化出一批具有活力的创新创业项目,成为深圳的一张耀眼名片。10年前,高交会和深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进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服务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深交所鲜明特色,这与深圳打造创新之城的目标,与高交会搭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定位高度契合,蕴含巨大合作空间。下面,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谈几点看法:

  1、资本与科技结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四者融合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罗伯特·索洛的经典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要素,资本存量、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资本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能够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最优配置和组合,促进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正是资本与科技的结合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回顾过去200多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业变革都是始于科技,成于资本。从蒸汽机的发明到铁路的推广运用,从电气技术的崛起到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一项科技成果的大规模运用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先导和催化。历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深刻告诉我们,谁能率先在产业革命中为科技插上金融的翅膀,谁就能够赢得先机,迅速崛起,同样也是资本与科技的联姻,创造了中国的奇迹,深圳的神话。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深圳能够成为创新驱动的引领者,答案在于深圳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运用市场化力量推动创新资本不断形成集聚,极大促进了创新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支持一批全球指明的高科技企业茁壮成长,奠定了深圳创新之城的根基。

  2、全球产业革命竞赛本质是创新资本形成效率的经。

  创新是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关键自主长信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兴盛之源。当前从国际上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率先启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掀起了一场抢占未来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赛。十年前全球市值前十大上市公司主要是能源巨头和银行金融机构,如今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占据7席。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国际共识。从国内看,经过40年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不过,我国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总量比较小,例如高新技术投资仅占制造业投资的10%左右,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滑的缺口。在这个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急需通过深化改革,加大创新来释放增长新动能。全球科技创新角逐的背后其实是各国创新资本形成效率的竞争,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硅谷创新资本的力量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崛起,造就了微软、谷歌、苹果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支撑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许多成熟资本市场都在纷纷通过建立小额发行豁免、设计多套上市标准、完善多层次板块体系、承认双重股权结构、建立直接上市制度等方式,适应市场需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度。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是风险分散、利益共享的主渠道,能够适应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其中。我国现有150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30余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这些庞大群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相比,资本市场服务能力仍有差距,包容度和覆盖面有待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本与科技深度融合,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3、促进创新资本有效形成是深交所的重要使命。

  历史实践证明,由科技和资本共同形成的一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能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如果科技创新企业是新郎,资本资源是新娘,深交所就是牵红线的月老。一直以来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深交所以服务科技创新为己任,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企业服务体系。一是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行上市。2017年以来,深市共有22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IPO,融资金额1078亿元,引导了更多社会资金向优质企业集聚。二是运用并购重组工具,推动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2017年以来,深圳上市公司共实施并购重组303单,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141单,并购交易金额199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固定收益产品,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深市累计发行18支双创债,为新经济企业、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累计融资超过1300亿元。四是建立多维立体服务体系,精准对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深交所先后为相关省市央企集团量身订作服务对接方案,重点服务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企业。五是拓展延伸科技创新服务链,共建创新资本生态圈。深交所与科技部合作搭建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目前已聚集6800余个优秀科技企业项目,并积极向境外拓展。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深交所的创新领军企业渐成规模,创业板成为创新创业引擎,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重要晴雨表。作为创新企业聚集地,深市2100多家上市公司中,高精尖企业超过1000家,市值超过11万亿元。这些科创企业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三季报显示,深市961家新兴战略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20%。

  4、为科技领域资本牵线搭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推动科技领域资本结合,企业与金融携手,是我们抓住机遇,推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战略选择。这些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企业许多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创新对接资本市场的渠道。下一步深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深市覆盖面、包容性和承载力,为资本和科技牵线搭桥,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支持力度。二是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净化市场环境,引导更多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契合转型要求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入资本市场。三是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充分利用公司债,特别是双创债、可续期债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创新工具,丰富融资方式,改善财务结构。四是依托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推动形成高质量的产融结合。

  在此,我们也呼吁期盼更多优质企业能够选择深交所平台。在深交所平台上发展壮大。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做好服务工作。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预祝本次高交会结出丰硕成果,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李辉总的精彩分享,深交所在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深圳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祝愿今后月老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好。

  接下来有请基辛格智库事务所副主席、高盛原副董事长罗伯特·霍玛茨先生作演讲,题目是《增进中美双边和全球的合作,促进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掌声有请。

(罗伯特.霍玛茨 基辛格智库事务所副主席、高盛原副董事长)

  罗伯特·霍玛茨:在电视里面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有很多具有创意的人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有的时候会放缓,但是在放缓的过程中人们会找到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找到一系列新的可能,包括未来经济增长新的动因。所有这一切也是我们在这样一个支持竞争的营商环境里面所需要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跟大家分享,在美国,尤其是对于全球的经济秩序,尤其是现在特朗普政府,尤其在中期选举后的大环境,我们不仅会考虑到中美双边的关系,更多的是从全球来看关系会何去何从,我简单地描述一下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及有些发展是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的,有的是在他执政之前就已经发生的,有很多这样的趋势将会继续在之后蔓延发生下去。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而是关系的基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有许多潜在的力量也能够让美国改变他的考虑,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如此,不仅仅是在过去两年。我想更好地厘清一下其他各个领域的背景,其中一点是奥巴马政府跟特朗普政府非常不一样,特朗普政府处理一些外交、经济上的语调是非常有特色的,大家觉得是这根美国人期望不一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处理不一样,原因是美国政府觉得多边主义、双边主义以及单边主义都会有变化,比如跨太平洋贸易合作伙伴,特朗普之前宣布要退出这个协议,这个强调是双边,不是支持多边。另外要退出许多决议,像巴黎气候变化决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几天前白宫的高层领导宣布辞职。这些协议或协定的签署,包括美国在航空航天和国防上的决议,我们很难去说哪一个决议能够让美国充分发生改变,或者只要执行这个决议跟过去有多大的不同。另外缺乏参与多边机构的热情。人们认为改变多边主义的机构就好了,或者让美国去逞强。另外一个额外的升级是基于国家安全旅游,也让美国跟许多国家的关系变得恶化,包括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了解和诠释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这会影响国家安全,有人觉得不会影响。这跟过去的奥巴马政府完全不一样。现在特朗普非常注重双边赤字,之前也有很多美国总统很重视,但是毫无疑问美国的赤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跟中国的贸易赤字成为特朗普政府执政的重点,跟加拿大也是如此,其实加拿大也有一些贸易的逆差,所以需要就不同的商品进行磋商。还有对于经济制裁的使用,大家在新闻也看到了。最后一点是现在的政府更多的对于外国投资的限制,他们进入美国更为困难。还有一个新的法律最近将会通过,限制这一系列的外国投资在美国进行注册,中国并不是唯一受到影响的国家,所以更多的贸易摩擦,更多的投资摩擦,甚至是更为强硬的态度增加美国的出口。但是在高科技的出口上就非常小心。这是背景的介绍,能够让大家了解是什么促成了今天的局面。

  现在我想跟大家用建设性的方法来看一下怎么处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美关系中的重点,还有全球关系中的重点。其中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之前参与了很多的谈判,在70年代就是如此,我们当时一直都在跟中国的领导人进行讨论。其中一个讨论的重点是中美两国要同意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无论是双边的关系,还有全球经济要怎么样合作,建立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两国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在细节上两国要怎么样谈判,就是有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框架,双边关系怎么发展,细节怎么样,条款怎么样,全球的秩序应该怎么样建立。我之前提到的一点,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环境的话,美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中美关系不好,上述几点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二点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可以处理很多的细节,并没有说双方遏制,一方做就可以了,而是要双方共同发力,能够找到一个详细可执行的方案。我们不应该过高地期望有更大的进展,至少不会在近期出现。可能有一些领域会进步,有一些实际的进步也能够对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对于全球经济都有所裨益。但是在许多领域可能会比较难取得进展,我会讲其中的几个领域。

  我们也要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中美之间会有如此多的挫折。我觉得回顾一下过去很有用,尤其是在一个时期里面,中国入世的时候,因为在西方有一些观念是非常乐观的观念,或者过于乐观而不现实了。说会发生两件事情,中国入世只有,中国的经济将会与美国或西方经济更加融合,中国会发生内部的经济变化,或者是在国际经济的论调上能够更好地贴近外国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原则将会发生变化,也会采用美国的一些经济发展原则。第二个观点是世贸组织本身如果有了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参与的话,也能够更好地处理相关的21世纪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数据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非常现实,中国的确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在促进国内经济,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可能这些因素是西方国家没有预计到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超出了人们的期望,因为中国有自己的背景,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可能都会改变西方一些评论家的观点,或者有时候会令他们失望。我觉得他们没有期待中国自身的背景能够带来如此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是他们对两者关系当中的失望点。而我觉得是美国对中国的期望过高了,尤其期望中国能够进行改革开放的步伐。其实世贸组织本身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世贸组织的执政还是令人比较失望的,无论是争端解决,还是问题解决方面都是如此。但是它的确促进了一些新技术的推进。而美国跟世贸组织的合作,或者美国通过世贸组织跟中国的合作取得一些小修小补的进展,这些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另外一个因素,大家可能在现在这个节点上看不到,就是我们所预计的改变,可能在未来会出现,我想讲一下这点。我认为极端重要,就是美国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有一个观点,中国入世将会从基本上而言会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协作,也有很多人对此发表了观点。比如有些人说美国希望能够把中国踢出全球的贸易体系或者想遏制美国,但是我在美国过去五届政府中任职,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还是用积极的思维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且让中国获取更大的话语权来塑造全球经济的秩序,尤其是在未来的时候,中国有它自己的贡献,有它自己的成就。全球的贸易,或金融体系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必要让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共同前行。我觉得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都符合他们的利益,只有稳定才能促进两国,才能促进全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合作有中美两国的利益合作带来的利益那么大,欧盟、日本这些经济体也意识到,但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合作太重要了,他们两国的利益合作对世界的影响太大了。如果中美合作的机制一旦陷于崩溃,像20年代的时候两边谈崩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有好处。所以我特意强调世贸组织在没有中美合作的情况下不能够实现自我的改进,也会失去他的权威,这会伤害中美两国,也会导致所谓的民粹主义,导致许多贸易系统的瓦解,也会让投资系统过于碎片化。

  我们不是说要把所有这些议题都解决,或者怎样提高全球的贸易量,更重要的是怎么提升双边的贸易关系。如果我们不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方案,我刚才提到的这些愿景将不会实现,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也不会有好处。所以我们觉得长效机制很重要,能够让这个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合作。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的话,对于贸易,对于投资,对于融资来说都会带来许多内在的问题。我自己对西方很了解,因为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很多的事件,在20年代、30年代我也亲身经历过双边关系恶化带来的后果。

  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要聚焦什么呢?在我看来,我接受这个观点,两国应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过去70年代到现在有许多合作的领域,包括有很强的领导力,很强的互信,能够更好地成就一些大事。我简单谈一下知识产权保护,这点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国家要吸引外资的话,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中国是非常大的外商投资目的地,美国也是如此,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现在中国在更好地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也发布过一些愿景,比如深圳制造现在已经变成了深圳创造,这个口号发生了变化,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和中国其他的城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无论是中国和美国,都能够加强保护。

  因此,中美两国彼此之间合作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国,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能力去吸引外资,也非常有能力能够在彼此的合作中都能够利用各方的资源,包括我们一系列的人力开发更好的技术。最终才能够实现对高科技投资的有效产出。其实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是非常好的双方合作,而且也是两国之间能够通过合作产生创新,也是大家具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另外,中美两国可以进一步加强世贸组织,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现代化网络打造。第三是国际金融的体系,在之前的演讲中也能看到中国不断地加强国内的金融体系,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在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美国都有很大的风险。我们也知道现在通过中美两国的合作,无论是中国的人民银行,还是美国的美联储,还是中国的财政部,以及美国的国务卿、财长,无论是在G20或在其他的组织下,能够进行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合作。这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并且能够保证全球或国际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弹性。我相信这三点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合作的领域。

  最后我会从宏观的角度来分享,就是国际投资的规则和实践。包括我之前提到的在投资领域有很多国家主义的涌现,这不是说中美两个国家的问题,这种民族主义也好,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区也都在出现。我们过去也有设想过,对于投资本身,投资还是会增长,会带来各国创新的机会,会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如果民族主义盛行,民族主义进入投资政策背后,就会影响各国,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技术的发展。因为无论是属于双边的,还是多边的角度,从一系列的规定上,这能够让我们继续找到达成共识的方向。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投资的规则,能够让中美两国进行更好的共享。

  我最后在总结的时候也想提两条,也是过去几天让我看到中美之间有希望进一步获得进步,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几天前在荷兰海牙,大家都提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包括在整个过程当中能够实现多国的合作,这是非常正面的,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声明。这也代表着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也是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第二条是我们国务卿作出的非常重要的声明,就是美国不希望阻碍或冷战主义的滋生,我们绝对不会回到冷战时期的想法或让冷战主义滋生。我非常同意当年冷战对各方都不好。我们不希望有这样的对抗或遏制,我们希望通过协作,一起努力,而不要再回到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冷战适合,而能够找到很好的机会合作。中美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合作机会,所谓遏制的想法并不是可持续的想法。而且我之前提到美国国务卿也声明无意发动新冷战。我们在贸易、金融、投资方面,如果双方能够合作,能够让两个国家都获益。现在中美双方的确经历非常困难的时期,如果能够通过合作,不仅能够实现所谓的突破,我们还能够通过合作取得循序渐进的进步,找到一调羹有建设性的出路。这对于中国,对于美国人民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这两个大国都扮演很多进程上重要的领导角色,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天真地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很容易解决,而是要找到双方能够共同缔结合作的机会,能够使两个国家都获益,而且能够支持在座的高科技企业也能够在这中间让大家一起进步成长。谢谢大家的聆听。

  邢早忠:谢谢罗伯特·霍玛茨先生的精彩分享,中美关系现在还在摩擦阶段,但是中国有一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谢谢以上几位专家的精彩分享。

  下面进行今天下午论坛的第三个环节,创新中心专题,这个专题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创新产业融合,激发产业变革新动力,第二个方面是产业主体、市场导向--打造战略性产业创新体系。第一部分是演讲,第二部分是圆桌对话。

  首先邀请演讲嘉宾中德科技园首席运营官迈克·德非思先生,主题是《科技创新的跨国协同》,掌声有请。

(迈克.德非思 中德科技园首席运营官)

  迈克·德非思:女士们、先生们,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我们所在的无论是高交会也好,还是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也好,真的充满活力,而且发展迅速。我的演讲也是基于之前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讲者的精彩分享,今天下午那么多的讲者给我们作了信息量很大的分享,包括对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展望,也听到了来自国外的讲者对中美关系的分享。我是中德科技园首席运营官,这里有中国的企业,也有德国的管理层,我们是管理层和高科技公司之间来运营。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所思所想,可能内容不会太聚焦技术的细节,而是从概览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在当下这个时刻,在中国和德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挑战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

  从这张幻灯片上,在中德之间聚焦创新协作,最早从2012年就开始有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这是在2014年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更新。到目前为止发生了很多变化,我想要跟大家分享这中间的三点,或者叫三重奏,都和速度有关。

  第一点是代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产业在过去几年里面发展的变化速度不可谓不大,在过去5年,10年乃至15年取得的很多成就,中国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太多人的预期。第二点是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在过去5-10年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人工智能、工业4.0、智慧工厂等技术已经大行其道。我们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看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会带来很多挑战,大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第三点同样也是代表着变化,也是之前罗伯特·霍玛茨先生从美国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了全球行业秩序或全球化背景下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同样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很多生产计划,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在战略选择上的优先顺序。所有这一切让我们觉得现在去关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我们该如何进行合作,是保持原来的架构,还是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我们前面已经回顾了这一流程,包括我们所提到的德中政府合作,包括行动纲要提到要共促创新,依然持续扮演着重要作用,依然在我们的发展议程上,无论是两国政府,还是相关的部委之间也非常努力合作创造这些合作的机会。因此我们所采取的战略还是保持不变,但是我们需要加速它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尤其是面临着新的形势以及新的主题各有侧重。

  我想讲其他的几点,这几点也是我们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我这里举两三个例子,比如Fraunhofer研究机构,虽然类似的机构有很多,包括技术的转移,知识的转移,在工业4.0的概念下如何实现转型,并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有哪些活动更加活跃,聚焦出哪一类的项目,这些项目在中国以及德国之间引发了怎样的合作。另外一个例子我想给大家展示如何能够从架构性的控制,包括国家科学院以及国家工程院在德国的联袂合作,这些研究机构的合作能够加速平台的商业化,同时我们聚焦产学研的合作,也跟一些国际合作伙伴,比如跟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基于上述的合作,我们的研究能够涵盖不同的方面,包括创新的解决方案,由于框架发生了变化,我们之前缺失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和有一些需求的趋势,两年前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我们跟中国的合作方发起了一些倡议,建立了中德高科技园,以此作为平台联系不同的利益方,在一边有大学,有研发机构,能够基于在中德科技园实现我们刚才的畅想,包括研发合作、创新合作,这些都是中德科技园的主旋律,它原来有一个姐妹园,位于德国的海德堡。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是作为工业园或高科技园,里面将会有许多网络搭建,包括研发设施,各种公用设施,各种基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优先发展重点,就是建立一个路线图。因此怎么样能够在运营层面上对于一些发展设计建立一个模式,我们称为催化剂模式,能够加快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我们会双管齐下,其中一边是德国的离岸研究中心,就是跟中国原来有的一些工业园区进行合作。在这个离岸的合作中心,能够让双方都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且能够在这些合作的基础之上建立中国其他的门户中心。在门户中心能够看到我们与一些公司的高度合作,比如巴斯夫在中国已经有了长远的合作,他们希望能够在高科技园建立自己的落脚处,能够更好地跟中国的工业园区进行对接,同时也能够促进更为紧密的合作。并且在创新领域,在技术领域能够实现长足的进步。在右手边我们看到一些工业园区蓄势待发,沈阳工业园区,宝马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将会在未来两年投产。所以这个催化剂的模型能够加快创新解决方案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德国和中国之间达成了共识,我会把这个视为是工业4.0很好的实践点以及跟中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学到了基于上述的发展,催化剂的这个模式并不仅仅是单向的技术转型,而是双向的发展,里面的知识互换以及知识交流,还有经验的互相借鉴都能够促进创新,能够带来双赢的结果。在中德科技园能够成为一个试点项目,进一步促进基于不同的条件上的合作,同时也能够催生硕果累累的合作以及友谊。

  我想邀请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催化剂模型,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德之间的技术研发,还有商业合作。如果大家有时间来德国看一看、走一走,请来到位于海德堡的中德科技园,了解一下我们的研发,我确信大家在那里会有许多惊喜,也能够体验到我们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充分了解我们中德合作未来硕果累累的前景,谢谢大家的聆听。

  邢早忠:谢谢迈克·德非思先生的精彩分享,创新需要国际协同,包括政府合作、企业合作,资金融通,研发合作,包括建立平台等。

  下面进行圆桌对话环节,请对话嘉宾就坐,他们是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朝闻先生,中德科技园首席运营官迈克·德非思先生,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先生,百度(宁波)云智基地总经理王洪全先生。

  近年来中国科技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已经升为全球第17位,这是唯一一个进前20位的中等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的大国。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集中的体现,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但是目前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今天上午各位领导从宏观的层面也做了解答,刚才前面有10位嘉宾围绕技术引领创新、资本赋能创新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下面我们请四位专家就建设创新中心这个专题跟大家作一些分享。

  首先请四位对自己所在的公司,所在的创新中心也好,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王朝闻 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王朝闻: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我叫王朝闻,来自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中关村发展集团的下属单位,中德科技园的介绍里面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集团在德国,在中德科技园也有一个欧洲创新中心,我们这个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才4年时间,它成立的背景是2013年总书记到中关村来视察,也是中央集体第九次学习,对中关村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中关村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同时也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所以有了这个使命,我们公司作为北京的国企,从2014年底注册成立,主要的任务是扛着中关村的大棋,把中关村协同创新的理念,服务企业的做法带到全国各地,带到全球各地。不到4年的时间,通过我们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在外地设立创新中心的模式。截止到目前,公司有将近200个人,在全国设立了11个创新中心,最早的是从京津冀开始,目前的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们创新中心委托运营面积达到了90万平米,入驻企业有960多家。我们也在打造国际创新网络。总的来说,我们作为中关村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一般部分,深圳也是作为全球的创新中心,上海也在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有大的城市,包括其他小的城市,还有一些细分的行业,都是在建设不同类型的创新中心。我们希望我们这个年轻的公司,特别是在产业创新方面能够为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还有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邢早忠:谢谢王总,请洪全总。

(王洪全 百度(宁波)云智基地总经理)

  王洪全: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作为中国互联网BAT公司之一,百度一直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非常重视的,在2014年百度就开始成立创新中心,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应该说百度在创新中心里面,在全国有20多家分支机构,他们主要是针对孵化器来做这个事情,云智基地主要是把数据和技术给传统企业赋能,比如我们天天都在用智能饮水机或共享进水机,原来是没有实时检测的,现在用了百度的天工平台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怎么样,而且不用买,可以租用一台或共享一台,这样可以减少负担,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和想法。围绕这个思路,我们在2016年由百度和宁波市政府、宁波保税区管委会打造了一个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产业基地,接近两年时间的努力,现在产业链条从数据采集到整理、应用、产业化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也为企业的引进、发展、培育、共同协作走出去,这个生态体系也基本建立起来了。15个月的时间,引进大数据人工能企业已经超过100家,现在的产值超过了2.9亿,到年底会超过3亿,明年会到10个亿的规模。根据百度的整体战略,我们在未来3-5年,未来全国会发展25个这样的基地,如果形成一个网状的话,大概会产生500亿的数字经济的规模。

  邢早忠:谢谢,瑞成总。

(李瑞成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瑞成:我是来自SAP的,SAP是一家提供商务套餐解决方案的公司,全球接近10万人,我是来自SAP中国研究院的。今天主要是谈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怎么打造创新的文化,包括我们转型的计划,第二个是怎么样打造创新的体系。怎么打造创新的文化?SAP早就意识到一个公司能够处在行业不败的领导地位,最重要的生命之本就是创新。我们几年下来,看SAP走过的历程,我们刚到中国来做的“Made in China”,发现这样做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长期做下去,然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样做了几年之后非常好,产生了非常多的专利,有非常多的IP知识。从2012年开始,我们发现应该更超前走一步“中国智造”,这个转型也非常快。我后来跟中欧教授一起走,外企在转型方面走得最超前的一家公司就是我们。在智能制造,以工业4.0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也获得了德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包括习主席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有上海的领导,我都有机会跟他们汇报,SAP利用新的技术,新的工业4.0的方案,怎么打造智能制造,帮助我们客户进行智能制造转型。还有智慧物流、健康等各个行业,我们利用新的技术打造智能产品。现在SAP一家做这个事情是完不成智能制造转型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生态体系,创新这个话题离不开生态体系,离不开和各种各样的企业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大。我们研究院今年在生态体系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我们有一个创新孵化工坊,对很多初创企业进行大力扶持,SAP不占股份,完全是公益性质的,主要是打造一个SAP生态体系。第二个是投资,我们看到一些比较好的公司,怎么拉到SAP的投资网里面。第三个是广泛地和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生态体系的建设。生态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就是双赢和共赢的创新体系。

  邢早忠:迈克·德非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对话环节)

  迈克·德非思: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大家也提到有资本的力量,有金融市场的力量,从我自己的角度,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创新文化非常重要,如何能够让知识创新的文化在企业非常重要。第二点我想表明的观点是,创新不只是大公司才能做的,我知道SAP在这方面很强,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在德国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在很多非常特殊的领域,非常特殊的技能方面,他们可以进行很多创新。创新不是一个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进行创新,必须要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够推进创新。我们科技园的功能所在,它是一个平台,扮演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帮助公司在恰当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不管这个公司他的大小如何,我们帮助他们去寻找合适的金融支持,我们科技园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邢早忠:你们是建设创新中心比较早,意识也比较超前,从这四位当中我们归纳出来,他们的创新文化比较浓厚,大家刚才都讲到了这个问题。包括瑞成讲的生态体系建设也比较齐全。迈克刚才讲了创新不只是大公司,小公司也可以创新,在专门的领域、专门的技能,在座的家里可能都有德国的这个刀具、德国的锅具,一个锅也能做成全球的品牌,不只是高科技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家里的炒菜锅照样是高科技产品。再一个观点是一定要协同创新,大企业、小企业,国际、国内,政府、企业、个人、科研院所等,一定要协同创新,而且是开放的、透明的,有法可依靠。 

  下面有两个议题想听听大家的精彩分享。第一个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如何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

  王朝闻: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或者来源,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所以产业创新要依托技术创新来实现。还是回到工作实践上来说,严格讲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产业创新和路径或模式的探索,这个模式对于我们中关村来讲就是一个平台的搭建,一个环境的营造,或者一个土壤的培育。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关村去年有2.4万家企业注册,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有2万多家,去年产生的收入是5.4万亿。这么庞大的创新主体为什么能够在中关村这个区域成长起来呢?主要的原因是中关村具备大中小企业创新的土壤和环境。这个主要是来自几个方面,刚才SAP的领导讲到生态系统,也是这个道理,中关村具有全国比较好的大学,大学的人才供给,人才是创新的动力动力。中关村也是国家最早的创新实验田地,从扶持企业的角度讲,出台了一系列的“1+6”政策,包括校企合作科研人员的创新政策,去年对外籍人员来中国创新创业也有绿色通道政策方面的突破,这是从政策方面来营造这方面的环境。再一个是从技术平台的角度来讲,中关村各类技术平台的搭建,这也是政府做的一件事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金融这样的活水,中关村占有全国将近1/3的天使和风险投资,将近有1万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在中关村创新的个人和企业,只要他有一个想法,或者有一个产品,他都能找到需要的资金,有了资金就能很快地实现创新的实践。我们中关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整套做法,或者服务科技企业集成创新的体系,把它复制到全国各地去。主要是欠发达的地区比较多一点,大家看到我们在保定、南宁这些区域做这样的事情,相对而言这些区域创新的土壤和创新的要素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一方面我们会从中关村,包括深圳还有全球引进一些符合当地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当地企业的创新,以及会引进一些需要的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另外一个工作我们是做什么呢?为当地成长性的企业提供中关村的服务,让他们欠发达的地区享受到中关村的创新服务,包括他们需要的资金,需要的科研资源。这个模式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在去年4月20日,因为我是南宁中关村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我在现场接待了总书记,总书记对我们这种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而且当时还随机作了一个讲话,这个讲话对我们创新基地的建设很有指导意义。他提到建设创新示范基地首先要遵循创新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第一条讲的是高效的政府服务,包括各个地方政府在做的事情,放管服的改革,包括营商环境的打造都是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一个法治的环境,让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创新创业。这点是我们感受比较深的。第二点是提到产业的有机配套,创新不是单个的行为,是产业链的行为,是产业配套的行为,需要硬件环境,也需要上下游的配套,也需要金融、人才、政策的配套。同时他还提到先进的技术支撑,我们现在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是用新的技术来支撑,这里面包括跟德国学习的工业4.0智能制造的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来支撑我们创新中心的建设。最后一条他提到要构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系统。最后他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地方开花结果。我们这个创新平台的搭建最终是为了创新的企业能够快速发展,能够开花结果,为我们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产业转型,为我们动力的转换,为我们高质量发展提供这么一个条件。

  王洪全:我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百度为什么做这个事情,百度是搜索出身的,但百度做搜索的同时积累了非常多的数据和技术。每天在使用百度搜索的数据超过120亿人次,每天使用百度地图位置服务的数据每天超过850亿次,深圳每天在用百度地图服务的超过17亿人次。当然还有很多数据,量比较大,百度每天从各个渠道获取的数据超过100PB,经过深度处理以后每天留下10PB左右。一个地市级的政府,把碎片数据除掉以后,剩下的数据加起来也不到10PB,所以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并且数据的结构是非常好的,不光是一些生活类的数据,也涉及产业的数据,也涉及行业的数据。我百度这么多数据,自己用肯定是用不完的,我怎么把这些数据赋能各个行业,包括农业、服务业、制造业?这是百度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从2012年开始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以后,这些技术怎么应用到传统产业里面去。

  基于数据的优势,所以百度提出来我们要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链,具体的做法是百度提供数据和技术,但是在应用场景方面相对比较弱一点,因为不做应用,所以就找了赛迪,赛迪做应用场景的设计。我们主要是从两个维度上做,第一个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我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插座,原来要监测插座坏没坏是很难的事情,如果在里面放一个芯片就可以实时监测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同时可以监测电力,如果没有电力设备用的时候就自动断电了,光这一项插座每年能省10度电左右,这是不得了的事情。从一个家里的影响不大,但是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影响就非常大了。从实际应用来看,宁波一家企业,公牛插座大家可能都在用,原来是做墙面的插座,做完这个技术改造以后,5年时间从不到1亿的产值,去年到了60亿的产值,成本没增加多少,但是附加值增加了很多。用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是很多的。再举一个例子,首钢,原来做钢板的质量检测,首钢大概有3000人,用了百度的图像识别以后,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学习以后,现在的检测质量达到99.9%,检测人员降到不到300人,未来人员还会下降,因为这个系统才应用不到2年时间,还会不断学习,对1万多种有产品缺陷的产品进行检测。

  第二方面是本身有这么多的数据和技术,可以产生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出来,现在很多新的业态都是靠数据支撑的,比如我们这周围要开多少家星巴克咖啡店,原来是做问卷的,现在用百度热力图5分钟就可以知道要开多少家咖啡店。

  我们怎么做这个事情呢?百度是技术出身,我们提供技术和数据,开放我们的平台生态,营造环境,你需要技术的时候我支持你,你需要投资的时候支持你,同时还可以把你宣传出去,让你在走出去的时候很方便。另外还涉及到我们的服务方式,我们的服务是专业性的服务,你需要什么东西我给你定制,不向很多产业园区给你提供餐饮、咖啡,这些都是相对比较简单,我们更多的是专业服务,你这个企业需要投资的时候我们投资,你这个企业有新产品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给你实验。现在创新最难的是找不到地方实验,我们会找一个地方给你实验,如果失败了进行总结,如果成功了我们助你一把。

  李瑞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一个大公司来讲,我们三方面都做,知识创新是基础研究,任何一个大公司基础是必须要研究的。SAP内部不这么讲,我们更多讲的是360度创新,什么叫360度创新?第一块是渐进式的创新,或者叫客户驱动创新,渐进式创新是什么意思呢?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怎么使自己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利用新的技术融合进去,不断进入新的元素,能够保证市场竞争力。这块必须要做好,不做好的话就会失去你的客户群。今天做好这一块,你能够保证企业长盛不衰吗?能够保证企业永远成为市场领导者吗?不会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诺基亚,他是做客户驱动创新最好的,他的UI设计非常好为被市场打败了呢?他缺少了一块,颠覆式创新。前面120度是渐进式创新。第二个120度创新是颠覆式创新,你不可能让客户来告诉你这个行业往哪走。第一个渐进式创新,让用户告诉你有哪些痛点没有问题。我们要带领这个行业往前走,要做颠覆式创新,SAP做了非常多这方面的例子,SAP内存数据库,带领整个行业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个企业没有颠覆式创新的基因,他是不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对于一般的传统行业来讲,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一般就够了。但是我们的生态体系是一个IT系统,IT行业最厉害的是技术变化太快,几年下来大家听了多少概念,云计算来了,物联网来了,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变化层出不穷。第三个120度是怎么把技术的变化融合到一个公司的基因里面,把它打造成一个技术平台推向市场,帮助你的生产体系或产品开发在上面做开发。我们打造一个平台,任何相关的技术都可以在上面用,而且再造,我们必须再造,因为很多技术是不符合B2B行业需求的,我们讲究的是安全,不能让任何的客户,比如生产制造,如果受到安全攻击的话,安全非常重要,如何把这些元素融合到新技术里面来,SAP研发了一个新的创新平台。

  我总结一下360度创新维度,第一个是客户维度驱动创新,或者叫渐进式创新,第二个是颠覆式创新,第三个是技术创新,这三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保持客户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又能产生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往前推,同时又能把市场最流行的技术融合在一起。

  迈克·德非思:首先我认为SAP公司是世界范围内创新的老大,在这方面是走在最前沿的,就像刚才提出的360度创新概念非常新,可以帮助他们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认为一个公司要创新的话也是需要很多政府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对于小的公司更是如此。而在德国许多中小型企业每年会将他们每年收入的15%-55%都投入到研发当中去。我们知道创新也需要面对许多未来的数据,数据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在探讨这方面的时候也会有相关的考量,比如说如何理解数据、处理数据,每个国家理解的层面不一样,哪些数据需要进行分享,需要保存,谁来设计这方面的问题,谁来决定分享哪些数据,保存哪些数据等,我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刚刚我也提到创新需要我们跟非常优秀的专业伙伴进行合作,我会建议中国的企业来到德国建立合资创新中心,这样的话也能帮助创新中心更容易赢得德国本地企业的信任,因为在当地涉及到德国当地的知识和应用,这个想法我觉得也是值得考量和推广的。

  邢早忠:刚才四位都作了非常精彩的分享,进入第二个问题,按照主要功能侧重的不同,知识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能够结合各自的区位优势,结合各自的实际进行错位发展?

  王朝闻:应该说这几个创新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知识创新到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还是回到工作实践中来说,大家知道北京可以搞创新中心,深圳可以搞创新中心,上海也可以搞,但是西部的这些城市能不能做,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跟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这里提到一个案例,我们两年前在南宁设了一个创新中心,当时选址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考量,我们中关村在一些发达的地区,相对技术的输出、合作,包括产业转移和辐射都是比较多的,就是离北京2000多公里,能不能跟中关村一起做创新中心。我们当时去看完以后,觉得广西南宁这样的区域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总书记对广西的定位,也是我们后来才发现广西这样的区位优势,它是面对东盟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的桥头堡,特别是当前的贸易形势下,面向东盟和“一带一路”的贸易变得非常迫切,去年“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和中国的贸易增长比平均高了4个点,中关村2万多家企业怎么到东盟,怎么到“一带一路”去呢?广西南宁就是桥头堡。广西南宁有自己的一些创新基础,我们当时调研的时候了解到广西有几个比较好的行业,一个是农业,甘蔗这个行业是比较有特色的,我们引进了一些项目,对甘蔗领域做了一些服务和创新。再一个是广西的装备制造,特别是柳州的汽车行业也有不错的产业基础。还有一点,广西的中草药,植物的多样性在全国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基于这几个考虑,广西也有广西大学这样的高校,我们对这个项目进行定位的时候就找到它的一些特点,把我们中关村的信息技术引进过去,跟当地的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进行结合,还有把智能制造的技术引进去,跟这些传统企业进行结合。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是中关村,包括百度,包括中软、东软等企业为当地信息化建设做了贡献。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我们从上海引进了一家企业,他是做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我们围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进行项目引进和产业微集群。商业生物医药这个板块,引进了传统的做中草药提取加工或研发的企业,目前在我们园区也做了集聚。广西南宁要做产业创新,要做科技服务业的引进,我们引进了大量的资本类公司、基金类公司、风险投资类公司,还有科技银行这些科技服务类的项目。

  差不多两年时间,我们14万平米的基地已经形成了小的生态集聚,有127家企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总书记视察肯定,同时依托我们这个基地为核心,我们把南宁高新区获取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我们也通过南宁的优势,南宁有一个东盟国家博览会,已经举办了15届,跟东盟国家来往比较密切,通过这个渠道,也开拓了东盟的市场。包括基地做农业智慧灌溉的企业,引进的是以色列的技术和设备,在本地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改造和集成,最终在广西和东盟市场,还有非洲“一带一路”市场有很好的成绩。我们也促进了我们这个基地的企业和以色列的巨头进行合资,在南宁进行生产。原来的滴灌设备要进口,从以色列拉到南宁来,现在这个公司已经在基地注册了,工厂正在高新区建设。

  总的来说每个区域都有可以建设符合自己特色的创新中心和创新产业,我相信随着各个区域、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企业创新的建设,我相信国家创新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王洪全:宁波是全国三大小基地之一,汽车零部件是全国最大的基地之一,我们就围绕百度有的技术和数据,和地方产业优势,打造语音交付平台的应用场景。我们从厨房的油烟机开始,到冰箱,到电视,到整个小家电,我们塑造这样一条产业链出来,不用花太多精力很多企业就会跑过来,因为我们有比较好的链条支撑企业的发展。百度本身有这样的技术优势,很多企业就跟着来了。我们围绕老百姓,现在社区消费很高,我们围绕社区消费集聚了大概25家企业,比如女士们爱美的美甲机,在社区放一个美甲机,15分钟20块钱搞定。我们准备铺2万台。还有女士怕晒黑,进去15分钟就可以变白了。当然做这个事情前期花的精力比较大,这得益于百度、赛迪有耐心,也得益于地方政府也很有这个耐心,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大数据产业没有前期的培育是不现实的,我们慢慢培育慢慢做大,把整个细分产业链做起来,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一些支撑的东西。

  李瑞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三个是创新价值链上非常关键的节点,这三个节点的互相配合协同,对一个国家来讲,对一个大企业来讲,对一个小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从国家来讲要怎么组织这三者的创新怎么分配,知识创新是把人类带到一片又一片新的领域,这个基础性的研究应该由国家来投资、创建,主要的承担者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所,比如中科院。他们把这个事做好了,就能够推动下一个环节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来源于新的知识创新。谁来做技术创新呢?一般是大的公司或营运性的机构,Fraunhofer研究院,是非常典型的一家,有着2.5万人的研究机构,有72个研究所,主要从事的工作就是做营运和研究。德国的架构搭得非常好。有了这两个研究之后,下面做产业研究就非常容易了,大的公司,包括中小企业都可以用它做一些创新,做一些新的产品研发。像SAP这种公司,我们当时去浦东软件园的时候,我们去的时候是一片农田,15年前,通过SAP进入这个地方,后来不到5年所有的软件公司都过去了,软件园三期是靠SAP这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创新的集成。作为国家来讲要抓住这个趋势,打造一个产业创新的集群,举个例子,印度的班加罗尔打造一个软件服务行业。有两方面的力量介入,一个是政府介入做引导,第二个是大企业一块做协同,能够形成一片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也就产生了。

  迈克·德非思:我也非常认同刚才前面嘉宾们的观点,知识创新应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第二点,我觉得创新中心首先要尽可能获取一些新的知识,在德国我们有专门的教育体系,比如说我们的员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个教育体系,比如他三天去学校学习这个知识,两天去企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是创新的源泉。另外如果你想要成功创新的话,还需要跟学校、科研机构尽早建立联系,能够将知识很好地进行转化。

  邢早忠:这个环节四位嘉宾围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过程当中如何开辟新路径,发展新模式,特别是结合各自的实际走自己一条特色的路、特色的模式和很好的定位,发表了非常精彩的观点,很精彩,很有针对性,很有指导意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谢谢。这一环节的讨论就到此为止,谢谢四位嘉宾。

  备注:本文为现场速记稿,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