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
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实录:“创新引领未来”
新闻来源:特约评论员 发布日期:2021-12-28

  主题: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 

  时间:2021年12月28日13:30--170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梅花厅 

    

  实录内容: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我是深圳卫视主持人王海东。今天下午我们将会以“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就工业互联网的全局智能生态、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数字科技赋能未来生活等议题邀请各位嘉宾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分享。现场一共有九位嘉宾进行分享,还有两位嘉宾进行线上的分享。接下来正式的进入到今天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第一位视频演讲嘉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黄维先生;黄维先生是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是中国有机电子学科、塑料电子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被业界誉为“柔性电子学之父”。今天他的视频演讲题目是:以柔性电子技术引领科技创新“开道超车”,请看大屏幕。 

    

  黄维: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密集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颠覆性技术领域成为世界上很多发达经济体科技发展布局的重点,在新的科技与工业革命来临之际,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布局尤为重要,这是准确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拐点,规避技术突袭及产业风险,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个人以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必须牢牢把握未来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机遇,在进一步夯实以“PLIM”(“P”代表以物质科学为核心的基础学科,“L”代表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前沿学科,“I”代表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应用学科,“M”代表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数学学科)为代表的关键学科的基础上,加快“FAMISHED”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步伐。 

  FAMISHED它的英文原意是extremely hungry也就是极度饥饿,旨在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八大科学技术前沿能力,也就是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数据科学或者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大家都非常耳熟能详的科技名词和新兴产业。 

  “极度饥饿”在此也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重点支持、实现跨越、引领未来、推动发展”的含义,也称饥饿科技或柔性电子+。我国迫切需要在上述科学技术前沿的八大活跃领域重点布局,特别是要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根部基础,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和实施。 

  20世纪后半叶至今,大家知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了硅基材料与电子过程的时代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芯片、互联网以及经济社会其他方方面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颠覆性科技创新就是最强力的引擎,将会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颠覆性科技创新决定产业根基,有超高附加值回报的特点,这也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加快发展步伐的必须。 

   我们初步研判未来将是碳基材料与光电过程融合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将会孕育巨型的柔性电子产业,石墨烯、纳米碳基材料等都是典型的碳基材料。它们与激光、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将成为时代特征,也称柔性电子定义的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我国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强化布局,打造引领发展的全新格局,争取重构世界科技、经济版图。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我国从“弯道超车”“变道超车”提升为“开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只有突破现有框架,开辟新赛道,制定新标准,自主创新把握科技与产业拐点,才能成为塑造世界新格局的领跑者。真诚希望在本次大会期间,各位专家能在热烈的对话与交流中分享累累硕果,在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冲撞交融中催生出创新的思维,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维先生;今天的第二位进行视频演讲的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先生;吴汉明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芯片产业。他曾担任中芯国际技术研发副总裁,主持参加了七代芯片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今天吴汉明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后摩尔时代中国IC的挑战和机遇》,请看大屏幕。 

    

  吴汉明: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标题是“后摩尔时代中国IC挑战和机遇”,根据大会的主题,具体的内容就是产教融合支持交叉学科成果转化。 

      分享四个方面:先讲一下我们的集成电路产业的背景,稍微介绍一下摩尔定律,是在上个世纪的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当价格不变的时候,晶体管的密度每年加一倍,性能也加一倍,但是做了十年以后他发现按照这个节奏做研发的话他没有钱赚,所以不可持续发展,过了十年以后他自己修改为每两年晶体管密度翻一倍。于是新产品赚到的钱可以再投入研发,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摩尔定律三个因素:一是晶体管密度加一倍每两年,这是龙头企业台积电和英特尔两家在密度上的参数的演化。红线是英特尔,它从2011年到2014年的第二代然后到2019年的第三代基本上每一代晶体管的密度真的是加一倍,但是很遗憾没有办法做到两年一倍,2011年到2014年走了三年,2014年到2019年走五年,每两年晶体管密度翻一番英特尔没有坚持下去。台积电发展得比较快,从2015年—2018年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它也不是每一代技术都把晶体管的密度加一倍的节奏发展。可以说龙头企业基本放弃了每两年晶体管密度加倍的摩尔提出的规律。 

      从成本来看,台积电28纳米以前基本上还是一个成本下降非常顺畅的,但是很遗憾的,到22纳米开始以后,成本下降的趋势就开始放缓,成本的控制就变得更加严峻。刚才说了,晶体管的密度和制造成本。它的性能方面,基本上从2002年以前每年的性能提升达52%,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每年性能的提升逐年减少,到2018年的时候每年性能的提升只有3.5%,所以这样表示技术发展有趋缓的特征。对我们追赶者来说就有机遇,我们就有追赶的可能。 

      集成电路发展到当今,去年国务院学务委员会、教育部都把集成电路定位为交叉学科,就是有很多学科的组合形成了一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新兴的交叉学科,我们一般的传统微电子学院里面的课程设置,绝大部分都是跟设计相关的技术,跟制造相关的非常少,像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是一个跟制造相关的,它的比例在整个课程里面是非常少的。这个主要支撑芯片怎么做出来,下面底层是晶体管,通过金属材料连出来,再通过各种导线把它互联起来,中间有一些材料割断,这样的结构要把它制造出来就需要一个成套工艺的流程。这个成套工艺流程非常冗长,从衬底的氧化到光刻、刻蚀一路走下来要把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做出来,然后再通过后端工艺把成千上万的晶体管连接起来,这就是一个工艺流程。整个工艺流程对28纳米的技术解大概有1000步,这么冗长的工艺流程中间,其实包含了多学科的参与。 

      举个例子:刚才的工艺流程中,拿出来其中三个工艺流程,比如说光刻、刻蚀、图形工艺。图形工艺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学科,包括物理学其中有光学物理、表面物理、固体物理等等,薄膜制备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热力学等等,阱制备类也有很多的学科,可以说交叉学科的集中体现就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就是我们的成套工艺里面。举个例子,我们材料科学怎么支撑摩尔定律发展? 

      整个工艺制备中有三大挑战:一是图形为主体的精密图形转化,这样的技术我们叫它基础型的挑战,因为没有一个精密的图形转化,没有像样的光刻机和刻蚀机,图形没有办法落实到硅上面去,这是基础的挑战。基础挑战完成以后,要把芯片制备出来就面对一个新挑战,就是新工艺。终极挑战就是良率的提升是永恒的共性技术。为什么核心挑战是材料科学呢?因为新材料的支撑使得我们的摩尔定律能够一代一代的往前走。 

      从蓝色的柱子表示技术代从0.13um到后来的35nm五个技术代,五个技术代的延伸如果没有新材料的话,表示性能没有什么提升,仅仅靠尺寸的微缩性能没有提升,真正提升性能主要支撑还是新材料、新工艺,从32纳米可以看出来70%的性能提升需要新材料支持。所以成套工艺研发中主旋律就是新材料、新工艺。我认为材料科学是支撑摩尔定律前进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在未来我们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用冯诺伊曼架构采用的硅技术,基本上是二进制的mosfet和CMOS的结构,但是它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速度的提升跟功耗三次方的,功耗将变成非常大的问题。二是新兴技术,还是采用冯诺伊曼架构,不仅仅依赖于硅基,我们叫类硅基,包括负电容、隧穿等等非CMOS的技术。延伸摩尔定律的主要技术,还有就是类脑模式,比较前沿就是既不是硅基,也不是冯诺伊曼架构的一类,我们叫它新兴范式的研发,主要通过状态的研发,新器件的技术进行逻辑运算,应用的话感觉要有一段时间的。 

      由于我们这个领域太宽,所以我们需要产学研要结合起来,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它面临的主要特点是产业链很长,技术密集、人才也很集中。从教学的程度上,它的学科交叉、教材的更新太慢,而且产业人才没有渗透到教学系统里面去。三是科研的特点来看,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很难成为一个系统的研发,基本上是点上的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难度跨度很大。我们必须通过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尤其要支持产学研三角区的共同发展,重叠的区域是我们三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个基点。 

      谈一下成果转化,芯片的成果转化完全与其他的成果转化不同的,它的转化有两大类:一是可以通过相对成熟的,可以在生产线上直接应用的成果,使它应用范围内加以推广和应用,直接扩大规模。二是大规模的芯片技术转化,都需要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中试,使它成为一个产线上可以直接应用的成套工艺,从而实现大生产。 

      这样的成果转化需要我们有一个中试的技术来支撑它,尤其是后摩尔定律时代的碎片化的市场,我们要转化的时候首先要演示产业生产的可能性,中试环节缺少的话很难进行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还涉及到一些经济、管理、政治、国际上的大形势的复杂因素。集成电路里面成果转化最典型的里程碑就是在1959年TI的KIBY发明的晶体管和后来加州把晶体管布连出来的技术,把这两个技术经过交叉许可以后奠定了我们现在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石,为了这两个成果的转化,日本已经累计交了一千亿日元的专利费,这样的成果转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对产业带来的技术是影响非常深远的。 

      回顾本世纪以来集成电路器件的四大发明:一是FinFET,由伯克利的成果转化到英特尔的量产。二是HKMG也是由耶鲁大学转化到TI,三是应变硅技术从斯坦福的实验室出来;最后英特尔广泛采用,还有其他的技术,包括raisde是IBM的技术,IBM自己应用起来,推广起来,整个推广的过程中是需要十多年的时间通过一个中试的手段实现成果转化。 

      这个图给大家一个说明,我们的交叉学科集成电路它的交叉学科包含了物理、化学、数学、力学、化工、自动化等等,这些交叉的学科以及集成电路那么长的产业链中间有各个环节上的成果,包括材料、装备、器件等等成果,都需要成套工艺把它实现为一个产业成果。制造出有用的产业意义的芯片出来,从而可以开展一些产业的共性技术,大家一起在做共性技术的研发,同时可以实现对产业链一些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推进。 

      在这个理念下,我们建立了一个成套工艺的中试生产线,这个中试线主要三大目的:一是希望通过协同创新在12英寸的工艺线上55纳米的工艺线开始,支持个体化的创新也支持大众创新的创新环境,从而可以建设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库,尤其是对后摩尔时代的碎片化的市场非常有益。二是对人才培养来说,我们产教融合可以得到产教融合的实习场景,对人才培养尤其是产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三是这个平台可以对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成套工艺的验证支持,还可以孵化一些设计上的创新型的企业,让它成功成长出来。这是三大功能,平台的主要作用。这个平台目前的建设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了,这个月开始118台设备陆陆续续开始进入我们的洁净车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结论就是以下三点: 

      中国芯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后摩尔时代的趋缓发展节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我非常希望能够建立制造设计一体化的产教融合的成套工艺的中试的公共平台,从而可以支持装备、设计、材料、零部件的产业链产业化和它的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的实习场景对我们培养产业急需人才非常有用,最后我要强调一下我们的成套工艺才是真正的学科交叉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途径,也是产业水平的标志。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这些,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吴汉明先生。接下来,我将邀请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智慧办主任杜鹏先生发表演讲。在加入平安集团前,杜鹏先生曾担任了四年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长,在他任职期间,前海实现了引人注目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杜鹏先生专注于平安集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业务,运用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全面助推新时代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发展。今天杜鹏先生的演讲题目是《数字化转型  未来已来》。掌声有请。 

    

  杜鹏: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借高交会的机会和大家作一点分享,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数字化转型,未来已来”。 

      两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重组和重塑就是创新,创新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数字的世界。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次高交会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非常巧合的是,最近平安帮助深圳打造的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获得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这是深圳自从2004年以来每年都要评选的最高质量荣誉,而“i深圳”是这十几年来深圳第一个拿到市长质量金奖的APP。我们做的APP实际上就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线上化、建设数字政府的一个主平台,它将全市8000多项政府的审批和服务事项放到线上,甚至可以做到秒批秒办。393个区块链电子证照代替了实体证照,在“i深圳”上可以刷乘车码、摇号、预约核酸检测、申领政府补贴,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全市口罩最紧张的时候,“i深圳”口罩预约功能向全市的市民和企业累计发放了2000多万只口罩。包括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在深圳就是在“i深圳”上,在罗湖和福田累计发放了3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这也是货币改革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我们是全国第一个推出来的。 

      我们用“i深圳”作为桥梁,连接了政府和企业、市民,也用“i深圳”作为试验场,让数字技术和城市的场景催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所以这个金奖平安非常荣幸,因为我们知道这代表着我们用数字技术真正地帮助深圳提升了城市运行的质量,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必然会接棒传统产业,共同撑起一座城市、一个产业、一个民族质量的根基。 

      “i深圳”只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2021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全球进入了数字文明的新时代,中国也全面开启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未来,平安拥抱数字化,扎根数字化,用数字技术像春风化雨一样帮助城市、帮助人民生活、帮助企业全面转型、全面革新的决心只会比今天更加坚定。所以我今天借这个机会,也想和大家作几点分享,谈谈我们的思考。 

      第一,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已走入下半段,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场景的深耕。 

      历史上城市之间的竞争大多是人口、环境、自然资源、地理位置、GDP的竞争。但我相信到了今天,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治理能力的竞争。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意味着高效率的城市资源配置和城市服务能力,一定也意味着科技在背后做支撑。平安这三年多来帮助深圳也帮助全国很多城市在重点提升治理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我们的突破口已经不光是技术,而且是场景。 

      如果说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上半场是科技的广泛覆盖和数据的大量积累,我们认为下半场就一定是数据技术的运用和场景的深耕。换句话说,城市治理能力之间的差异不再是你有大数据中心,而我没有,或者是你有AI,而我没用,而是能否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关键的城市运行的场景,让技术和数据发挥最大化的应用效能。 

      比如说去年下半年进口冻品成为了新冠疫情的重要输入渠道之一,全国多个城市不断通报多起进口冷链运输仓储环节检测出新冠病例的案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在去年11月底特别就冷链食品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早在去年8月18日深圳就率先于全国首创设立了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同时平安帮助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搭建了一套全业务打通、全链条追溯的智慧冻品监管平台,打通了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运输、出入库、流通、市场消费等多环节业务数据,实现了冻品流向追踪、接触人员监测,再到监督检查、整改处罚,最后到便民查询、风险预警的全链条风险闭环管理,把全市7000多个冷库管起来、管好了,累计拦截了超过60个批次,近2万件核酸阳性冻品。 

      在这里,技术的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看到了场景的力量,冷链监管这个场景有非常高的价值,它是我们打赢疫情阻击战,守卫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阵地。而这个场景又有很强的典型性,它面对着大量的碎片化的监管对象,打通全链条的信息流的监管需求。政府、企业、市民多方参与的监管主体,因此用数字技术去实现流程的数字化、分析的自动化、决策的智能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 

      冷链监管也只是我们这几年很多探索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未来还将会挖掘更多的场景,去帮助更多的城市提升治理能力。 

      第二,数字化的落脚点在人,数字化转型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有两句话让我感受非常深,第一句话是“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什么是精细?我想可能并不是我们把摄像头布满了整个城市就叫精细。精细的落脚点应该在于关注到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第二句话总书记说得更加明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都知道智慧城市在国内已经落地了10年,这10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城市上马了很多智慧城市的项目,搞大数据、云计算,或者指挥中心等等。智慧城市建设并不能本末倒置,技术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上AI而上AI,也不是为了做区块链才做区块链,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企业发展,有一个最根本的落脚点,那就是人,就是以人为本。不能以政府的主观决策来代替为人民服务,不能以企业的凭空想象来决定市民需要什么。 

      今年上半年平安帮助深圳地铁做了一件小事,我们都知道罗湖有一个地铁站叫大剧院,是1、2号地铁线的换乘站,附近有罗湖书城、万象城等标志性的建筑,人流量非常大。4月份的时候大剧院站地铁施工,市民本来可以穿地铁站过街,但是那条通道因为施工封闭了,影响了非常多的市民出行,我们就帮助深圳地铁做了一个过街码,虽然需要进闸机,但是市民可以直接刷卡进站、刷卡出站,不会扣费,直接过街,地铁施工,市民的生活体验受到影响,也许在一些地方不会有谁关注到这样一件小事,但是在深圳,市民的事就没有小事,我们一定要寻找另一条路,把市民的体验补回来。 

      同时,我们用到的技术、手段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二维码,我相信现在所有的科技企业做二维码都是小菜一碟,手段复不复杂、高不高级并不重要,能观察到市民的需要,解决市民的问题,满足市民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好技术。我们坚信数字不是冰冷的,科技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关注在科技的服务视角、服务的对象、创新的初心都是人。我们用科技去培养,比如平安的在线教育平台知鸟,让五千万人获得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沉淀。我们用科技帮助人,平安的智能问答AskBob和庞大的医学知识图谱,能够帮助市民做健康管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我们还用科技服务人,我们将会以“i深圳”为抓手,打造一个没有实体卡证的无卡城市,打造一个让市民能够畅行无阻的城市,打造一个数据即信用、信用即资产、资产即价值的未来城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平安智慧城市公司的目标。 

      第三,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必定会引领全球新一轮商业浪潮。 

      今年9月底,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嘉宾线上线下参会,特斯拉、高通、英特尔等全球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纷纷云参会,美国CNBC电视台报道时引用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话说“中国是全球数字化引领者”。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领先的数字化土壤,我们是全球第一的互联网大国、全球第一的专利申请大国、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我们正在成为全球的AI中心、区块链中心,正在改写全球数字化的格局。我们的数字经济每年创造30多万亿的GDP和庞大的数据金库,2017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就曾经发布报告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数字化大国,本土科技巨头资本雄厚、数字生态系统日益丰富,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力量。 

      回想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一直在学习西方企业,我们学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学西方的管理体系,聘请西方的管理咨询公司为我们讲西方的经验。但今天,中国企业身处数字化转型的大时代,销售管理、组织运行、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价值链所有环节均被数字化颠覆、再造、重塑,涌现出一批领先于全球的数字化企业的实践样本。我们相信中国也一定会基于数字化涌现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治理结构、经营哲学,从而产生中国流派的管理学理论,引领全球商业浪潮。 

      中国平安就是数字化实践的标杆企业、中国样本。作为老牌的金融巨头的平安早在十余年前就率先抛出了“科技的新定位,平安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1%到2%用于科技研发,用数字化重塑了集团的经营分析、人力资源、办公、培训、风控等等传统的管理机制,平安在福布斯五百强和财富2000强中常年跻身全球顶尖行列,并排名连年走高,平安用多个全球级大赛冠军证明了它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上的深度造诣,也用微表情、智能审贷的逻辑实践登上了《经济学人》杂志的商业案例,百万员工、十万亿资产构成的大象转身奔跑起舞之后,平安将战略管理、经营分析、人事管理、员工培训、风控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总结出一套数字化解决方案对外赋能,帮助更多的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 

      全面数字化是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领头雁,用数字化度己再度人,我们责无旁贷,且与有荣焉。 

      第四,数字化产业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共生共享、共同繁荣的生态。 

      数字化的基础是数据、是技术,数据和技术是天然具有开放性的,只有让他们更多的流动、更多的聚集、更多的融合,更多的裂变,才会让数字的量变引起效率、模式甚至价值的质变。因此,数字产业绝对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业,数字产业市场也不是三两家巨头就能吃下来的市场,数字产业越发展,细分场景越多,细分主体越多,有集成商、云巨头,也有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实施服务商等。国家在自己的细分赛道上深耕,围绕解决客户问题聚拢合作、各司其职。 

      平安智慧城市公司作为软件开发商,深耕政府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场景,从诞生之初就坚定了与同行共生共享的心态,今年正式上线了合作伙伴计划,建立生态联盟,我们相信数字化是一个值得长期投入、长期深耕,值得所有从业者沉下心来做时间的朋友的领域,我们也坚持数字化是一个需要博采众家之长,需要一起做大蛋糕的产业,我们希望与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伙伴携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以利益共享的机制,共同构建一个繁荣的数字化生态。 

      数字化转型,未来已来,平安将会坚定不移投入数字化,不断用数字技术帮助城市、帮助企业、帮助市民,让城市更美好,贡献更多平安智慧和平安方案。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杜鹏先生,谢谢杜鹏先生为我们分享平安以场景为突破口,以人为落脚点,帮助城市提升治理能力的诸多成功的实践和思考。下一位演讲嘉宾是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全球研发网络总裁,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柯曼先生。SAP思爱普是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的佼佼者,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有77%的交易收入都与SAP系统有关。柯曼先生在SAP拥有25年的工作经历,在他的领导下,SAP全球研发网络的成长显著。今天他的演讲题目是从工业4.0到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时代的智能转型。掌声有请。 

    

  (柯曼英文演讲,略) 

    

  主持人:谢谢柯曼先生。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引能仕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团彻太郎先生。引能仕株式会社始创于1888年,是日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如今,引能仕将氢气作为未来大有可为的能源,在日本国内以四大城市圈为中心,开设了多个加氢站,市场占有率为32%,团彻太郎先生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正与此有关,引能仕集团为实现碳中和及构建绿氢供应链的战略举措,掌声有请。 

    

  团彻太郎:大家好!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借此机会,向大家介ENEOS为实现低碳社会所做的一些工作。 

  今天我想,首先向大家介一下我公司,一下 2040实现碳中和的划以及略,最后,介一下我公司的业务 

  首先,大家介一下ENEOS 

  ENEOS是日本的合能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等上游业务,下游包含油,成品油售,化工品售,这样的一条龙业务成品油的售量达到将近日本国内的50%。我们拥13000座加油站。我以往的业务以石油,天然气、力等能源主。实现脱碳社会我近几年,极力推光伏,力和能等新能源。 

  我司的核心业务除了能源以外,包括金属业务。我在上游有智利铜矿山权益,下游包括半体,智能手机的子材料等的制造与售的一条龙业务. 子加工材料域,部分品的市居世界屈指可数的地位。 

  ENEOS公司自1990年代入中国,之后30以来融入中国全国开展业务在中国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滑油,机能材料以及金属。在中国国内有三家滑油工厂,中国的客提供用于汽以及建筑机械域的ENEOS品牌滑油。目前,在全球构建脱碳循环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公司也在极开展可再生能源业务在光伏生物质地热发电等多域,致力于清洁能源的源开 

  近年来,我司利用旗下的油库或者置土地建光伏发电站,同也参与北美,澳洲的发电业务,加速全球化程。发电方面,我发电公司合作开展各种上和海上目。 

  我司已宣布,2022年将出2000亿日元(110亿人名)收一家大型可再生能源企,收后我司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将超100万千兆。 

  接下来,介一下ENEOS划。 

  ENEOS20195表了公司的划。在划中我了目,也就是在2040年达到碳中和。我们为达成此目划于2040年将本公司CO2排放量与减轻环荷以及强化保型事措相抵,实现碳中和。轻环荷是指致力于强化低的事。伴随着日本国内内需的减少,本公司所排放的CO2也相减少。强化保型事是指通革新等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绿氢CCS/CCUS.为实现这一目,我须应能并展和新。 

  近几年,向脱碳、循型社会的转换不断加快。一家合能源企ENEOS "脱碳,循型社会 "定位重点课题之一,并希望通过绿色能源供应链的构建,引脱碳,循型社会的建是我应链的整体情况。来自海外的成本低的可再生能源和富余能源转变为氢气、合成燃料和其他适合运的能源,然后运并交付 

  们还在研究生物原料,利用塑料生燃料和化工品,以及CCUS 

  接下来,我介一下ENEOS的日本国内能事 

  首先是「ENEOS能事愿景与略」。我司动氢能源汽的普及,一直以来致力于加站的完善和运力争到2050年左右,达到「确立绿氢的供地位,将其不仅应用于运输领域,也通拓展发电产业需求以取收益」的状。以「构建绿氢应链」、「面向运输领能和合成燃料事」、「开展自自消型能源供平台」三把利箭开展工作。 

  下面明构建应链时间表。 

  在到2025术论证期,我司划最大化利用厂等施接收气,将用推广到数百吨模。2025年以后模式的实证期,划从海外口数万吨模的,供应给发电厂和炼钢厂等能需求大的客上述方式行供应链验证为氢能的商用奠定基 

  下面介业务截至20216月,我司在四大都市圏46座加站,占日本国内加站数量的30%。我司加站分三种类型,与ENEOS加油站一体的「油合建站」、为氢能源汽提供加的「独型加站」以及用卡上搭机,移售网点售的 「移式加站」。 

  关于今后加站事的方向性,我司正在探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开拓大型商务车的新需求”。从航里程较长以及有望实现氢能普及的角度出,以能重卡和大巴等商用车为主要目,探强化设备和完善大型加站。二是“应对碳中和”。在加站内安装水解方式的制氢设备,利用线送的绿电制取绿氢将来利用海外制取的绿氢也将野之中。三是“开展油合建站”。定供应氢能外,从成品油供到汽车维护,全方位支持客的各类汽车应景。 

  我司致力于有助于运燃料脱碳、被称e-Fuel的可再生能源合成燃料的技 

  已着手行可再生能源合成燃料(由绿氢与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制造技的开。但提升品收率问题有待解决,开新型催化如果研成功,在必使用航煤等液体燃料的情况下,e-Fuel既可直接利用有石油流通基础设施,也有可能成油等基化工品的原料,因此石油行,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在日本国内,我也正在探「自绿氢」。 

  日本国内也存在可再生能源源丰富的地区,我司目前正在与地方自治体作探,将可再生能源所制取的绿氢与虚拟电厂(VPP)相合,构建自型能源供平台。 

  接下来,我大家介ENEOS在国外的产业链战略。ENEOS极与海外当地企合作。共同研究建设氢产业链除此以外,ENEOS正在研究海外低成本制以及大模运氢载体技MCH)②液化③氨,作 

  从国外口低成本绿氢到日本,我利用我们现有的行中。运输氢需要大的船只,同需要深水港,栈桥,管道,罐等配套施。我优势在于油厂的设备都可以有效利用。 

  另外,厂本身也有消费绿氢的潜力,在油和化工品生产过程中,将气作原料。如果将部分气置绿氢,也可实现炼厂本身的低碳化。 

  并且,在厂附近的工园区内有发电厂,炼钢厂以及化工厂,也有大量使用气的潜力。我司厂所接收的气可以通管道定地供应给相关客才所提到的能运的三大体中,我关注有机化合物,也就是甲基烷这种方式。甲基的成分和汽油基本相同。气可以通化学反应实现常温,常下有效地存和运,并且我可以利用有化工基础设运,大幅降低初始投。同,早日实现日本政府的供成本目203030日元/Nm3(大2人民/Nm3))的可能性也得以提升。 

    接下来,大家介ENEOS海外目。ENEOS了推构建能供应链实证实验项目。了构建绿氢应链,大量采廉价,具有争力的能极 

  关于能采方面,澳洲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力等可再生能源、中有望将化石燃料制CCS合,有望用水源和副产氢等未利用源,我司在上述地区目前正与多家企共同探相关事宜。输载体是前面介MCH。我司运用以前在能源事中培育的广泛网和合作盟,判未来将正式入大量消耗气的代,划早日绿氢应链 

  接下来,我的是我们对中国能事以及产业链发展的期待。 

  众所周知,绿氢蓝氢主要区在中国的内地区,气的消费则集中在部沿海地区。 

  因此一步普及能,将西部地区生气高效的运送到部消区域是不可或缺的。 

  现阶段的运方式主要以小批量,短距运输为主。然而未来随着技展,肯定会出其他不同的运方式。今后如果类似的管道建取得展的,即可以将中国内地的区和部消区域以更加高效且廉价的运方式密的系起来。而且如果国产氢气能够充分足国内需求的,剩余的部分的绿气有可能向日本等国家出口。 

    

  我的言到此束。如果有什么疑时联系我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团彻太郎先生,再次感谢团彻太郎先生为我们带来的富有启发性的演讲,主要是我们分享了引能仕在2040年内部实现碳中和以及未来构建绿氢供应链的诸多战略和实践。朋友接下来的这位演讲嘉宾是博世互联工业中国区总裁贾睿萌先生发表演讲,贾睿萌先生负责博世互联工业事业部在中国的发展。凭借多年来在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和工业4.0实践,为国内不同行业、规模的制造型企业,提供集工业咨询、信息化软件及服务的工业4.0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天贾睿萌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博世数字化转型及灯塔工厂之路;掌声有请。 

    

  贾睿萌: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在高交会这样的平台上跟大家做一些关于博世作为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上的一些成果,包括一些心得。 

      我是负责整个博世集团内部在中国包括博世工厂以及外部市场的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提供部门,今天我们更多分享的内容仍然是以分享博世作为一个制造企业对整个内部的经验总结以及阶段性的汇报。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博世,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博世集团,博世集团有135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制造型企业,发展至今在全球已经有超过245家工厂,一直以品质为著称,我们在四个板块做全球的发展。最为知名就是汽车和智能交通,博世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ESPADS,包括智能驾舱、无人驾驶一系列的汽车零部件都是由博世提供的。能源建筑方面可能一些音视频、会议系统、安防系统在很多的基础建设领域也有采用,包括上海中心、珠港澳大桥。消费品以博世和西门子所有的家电、博世电动工具,主要是归为这样的领域。 

      工业技术包括工业自动化、液压的元器件,还有智能装备、工业4.0的部门构成板块。博世无论从制造的产品类别还是生产形式,涵盖汽车、电子、工程机械各类的产品。覆盖还是非常广泛的。2020年销售额达到75亿欧元全球的员工将近40万人。中国在2020年已经成为博世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国家,业务超过1100亿人民币。 

      作为一个典型的有着多样产品类型、生产类型,全球上百家工厂的制造企业,过去十年多的时间里面,如何让制造业巨头转型,这本身也是博世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数字化转型这条如何践行,我们有很多的思考和实践。2016年提出了互联战略,工业领域强调互联工业。主要是在精益体系的2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2013年开始也最早提出了工业4.0发起者之一,开始践行将工业4.0和整个精益生产、精益供应链去融合。 

      我们首先在全球200多家工厂做这样的充分实践,并且把这些实践的场景成果最终构建成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然后对外输出。从而实现可迭代的过程。在博世首先数字化的工具、软件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工具属性,还有整个知识属性和管理属性。也就是将管理体系的知识结构化包括固化,这是整个博世对工业软件的认知。 

      有了这样的战略以后,近几年我们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包括现在全球的91家的灯塔工厂,博世有两家,而且两家工厂都在中国。像无锡工厂是生产柴油供给系统,主要的典型工艺大量的机架设备,苏州工厂也是2020年得到了灯塔工厂。长沙工厂是生产整个的小电机,车床电机、马达,这个工厂也是获得中国的工业4.0大奖。 

      虽然说每个工厂里面生产的产品和工艺截然不同,但是这里面我们遵守同样的都是同一套生产体系、管理方式。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做数字化转型,永远是以业务为驱动的。我们通过几年的改善,这里面的目标量化和结果,都是非常具体清晰可见的结果出现。我们并不是为了申请灯塔工厂而去做的,只是把我们日常改善的方法、路径、最后的结果能够去和评比的标准相匹配,得到这样的荣誉。这是中国得到的荣誉,我们还有海外德国得到的荣誉。 

      博世思考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不仅仅思考数字化的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从四个维度看,首先是体系,二是数字化,核心是人员,还有就是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也会分享一下这方面博世的一些思考和取得的成绩。 

      第一,在2000年左右,博世全球开始推行博世生产体系,包括对整个生产、供应链做管控。整个愿景就是要朝着100%的增值、100%的交付和零缺陷、单件流的方式,最终为业务目标负责。通过我们的八大原则  以及八大原则向下的核心能力支撑每个工厂在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座如果是制造企业的朋友的话,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生产体系。但是事实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数字化转型,我们会发现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企业的治理能力更多是体现在它整个的架构的体系的清晰、颗粒度、可落地、可持续迭代和发展上面。真正的数字化是基于整体的企业愿景和整体的规划做全局的规划做小步快跑。恰恰相反,很多的企业领导者过分依赖于数字化的技术替他做管理甚至做决策,出现了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成功的实际现象出现。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叫做颗粒度比较细,而且是针对企业。 

      比如说核心能力有一个叫KPI,博世有一套完整的KPI数,从工厂到工站,比如说很多的企业对于换行的时间,我们会颗粒度为停止对上一个产品的损失以及因为换行导致对第一个产品的生产能力下降。有两个维度。通过两个维度的观测能够完整看到一个企业换行上的损失。很多企业还过分追求一次通过率,但是综合很多的企业成本考虑和自动化水平,首次通过率的改善对企业来讲整体成本的降低,眼下的改善会更有成效。一系列都是在体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因为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去规范和改善我们的生产。 

      我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永远是以业务为导向,精益永远是基础,我们现在提出来全价值链的精益,数据威驱动,数据、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我们现在在提大数据、AI,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处于手工时代、半自动化时代的时候,数字化更加趋向于辅助业务的阶段,而它实现的功能是将整个的流程去做标准化和稳固。可能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实际上这是很多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补上的一课,不然会出现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只有过了这样的阶段之后,我们用数字化去驱动业务重塑组织、生产、人员,才能够让整个的效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数据如何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说人工智能,博世从三年前全球有7个地区投入了300多名的人工智能相关人员,我们实施了针对场景在四个维度产品、工程领域、供应链、生产,大概做了160多个AI改善项目。大概有五倍的投资回报,节省预计会在3亿欧元,但是大家要记住一点,做人工智能的改善,一定是基于之前说过的体系的构建、业务管理的稳固前提下实现互联透明之后的数字化红利。 

      因为这样的特点,我们博世在2021年取得了中国的最高中国质量奖,这个奖有史以来第一家在中国获得此项奖的外企。我们之所以得到这个奖,当时我们申请的课题就是质量4.0,其实质量4.0就是在整个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实现以后,结合了数字化的手段和人工智能的改善,最终驱动工厂的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通过质量4.0的管理模式,让整个工厂整个零公里的PPM达到了2.148的非常高的水准。今年6月7日我们在德累斯敦宣布耗资10亿欧元的工厂会在7月份会对汽车主机厂提供供货,这是博世第一次对外宣称我们构建了叫“AIOT工厂”,实现整个全连接、数字驱动以及整个的人工智能的自由化的工厂。从设计之初就把5G、人工智能、AR/VR一系列的手段引入到了工厂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供应链阶段,实现真正的AIOT。 

      这一切的积累并不是我们从0起步,而是经历了100多年的生产经验,通过20年的精益生产和十多年的数字化改善,最终我们瓜熟蒂落,构建“AIOT工厂”。 

      对于人才方面,尤其面对Z世代的员工,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从选用预留是完全成体系的问题,不仅仅给予一定的培训,更多是针对新时代的员工如何用多维度、多手段的方法能够陪伴员工可持续的发展。博世有40万名员工,我们数字化转型体系、人才评估体系、课程体系都是自己完成,能够确保员工在这样的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里面成为一个主导者而不是被淘汰。 

      最后谈到环境,今年大家谈的碳中和话题特别热,也非常自豪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博世作为一个全球首家在2020年实现范畴1和范畴2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我们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一直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包括产品碳和组织碳的不断改善,在2018年我们全球还有33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实现完全的零碳,我们付出了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同时我们也提出下一阶段十年的目标,就是在2030年会有15%的碳减排。这个话题是非常大的话题,也涉及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年前如果我们看欧盟的碳汇,当时定价是7欧元一吨,五年之后已经上涨到70欧元一吨,上涨了10倍,今年的价格上升到90欧元一吨。所以可能今天看来我们购买碳汇,这是一个非常低成本的事情,但是接下来整个碳汇一定会有大幅的上升,包括电价,明年也会看到市场体系也有这样的深度提升。 

      所以,我们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一方面是企业责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未来10年、20年,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包括绿电、节能减排;我们博世利用数字化的转型技术,利用相应的一切手段包括对人的重视,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在中国我们也深入参与到各级的政府以及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当中。深度的和当地的生态合作伙伴和政府共同助力当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贾睿萌先生刚才和我们分享了博世帮助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诸多心得和经验,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要请出的分享嘉宾是美的集团首席数字官姚滨晖先生,姚滨晖先生在数字化领域工作多年,先后在携程、阿里巴巴及蚂蚁集团任职。作为阿里巴巴数据中台创始团队技术核心负责人,从0到1负责并参与了阿里数据中台建设的全过程。2021年他加入美的集团,负责美的集团全面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工作。今天他的演讲题目是《数字化在美的》,掌声有请。 

    

  姚滨晖:感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提到美的可能今天我相信在座各位嘉宾很多人对于美的的印象,会认为它是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数字。 

      第一,今年《财富》世界500强美的的排名是288名。 

      第二,今年福布斯的世界企业两千强排名,美的183名。 

      第三,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2020年美的排名149名,2021年科技品牌美的排名33名;这几个数字背后反映了市场对于美的业务和业务价值的认可。 

      美的如何从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成为一家成功的通过科技来驱动的产业公司?主要是因为美的这些年一直在非常低调快速地进行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发展,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今天的美的有五大业务板块,大家所熟悉的家电业务只是整个智能家居板块的一部分。其它还有工业技术、楼宇、机器人、数字化创新业务板块。整个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背后,美的同时进行了多元化品牌的布局。 

  我会列一些品牌,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过往并不知道这些品牌是美的的品牌。比如说像小天鹅、东芝、菱王、万东、kuka等等这些都是美的这些年布局的品牌。 

  我们回到美的多元化的成功结果,大家比较好奇美的如何从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家电企业能够这么快时间成为多元化的产业公司。 

  核心是美的这些年主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不断进行整个业务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主要是几个改变:一是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二是改变了原有的生意模式,同时通过这些改变,也帮助美的在商业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美的的方向还是很明确,围绕当下多元化的业务布局的需要,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 

  美的的数字化转型有几个特点:一是起步非常早,从2012年开始,大家知道其实2012年的时候可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还停留在PC互联网,还在观望今天是不是要做移动化的转型,我们的起步是非常早的。美的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投入非常持续和坚持,一直到2021年持续做了九年,目前还在做。三是美的的投入非常巨大,通过过去9年美的在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超过140亿,中间也可以看到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也解决了很多的困难。 

      我觉得提到美的的数字化有一个项目必须要讲的就是“632”,今天很多嘉宾可能都对数字化非常有经验。任何一家企业要做数字化转型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你的基础设施是不是比较完备,比如说今天是不是有一个相对来说完整的系统能够把大家原来熟悉的线下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线上化、自动化。同时,这个系统之间是拉通的。通过这个系统是不是可以沉淀出一些高价值的数据资产,对于未来的数字化工作是有帮助的,这是今天很多企业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都会遇到的挑战。同样这个挑战美的也遇到,但是美的起步比较早,2012年的时候就由整个集团的CEO亲自牵头,管理层全面参与,花了三年的时间帮助美的通过632打造了比较好的基础。通过632,美的拉通了全集团的流程,全集团的系统,全集团的数据。基本上美的比较重要的业务场景都做了比较好的在线化和自动化,同时沉淀了大量的有价值数据资产。这是美的为什么能够在数字化转型的这条路上起步比较早,结果也比较好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只要提到美的的数字化632是跳不过去的原因。 

      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美的在全价值链进行了持续的数字化的效率提升,比如说制造、研发、营销、供应链甚至包括一些智能排产和品质提升。对制造端来讲美的是国内最早去接触和布局工业互联网的,美的的工业互联网有几个特点,一是大量使用边缘计算的技术,大家比较清楚边缘计算的技术放到现在也还是比较先进的技术。但是美的在2018年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二是美的通过工业互联网沉淀了一整套的工业云平台,可以提供SaaS化的解决方案并对外输出,帮助整个行业提升。随着5G的发展,美的把工业互联网和5G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5G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有几个好处: 

      一是使得更多的移动设备可以联网。 

      二是通过5G+工业互联网可以让产线更加灵活,这个对于未来大规模柔性制造会有非常好的基础。 

      三是获得了两个由世界经济论坛、麦肯锡评选的全球认证的“灯塔工厂”。 

      如果比较熟悉美的业务发展的嘉宾,会知道美的原来的优势是什么?就是通过以产定销,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销,这是以前美的在家电行业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但是这种模式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遇到瓶颈,美的比较坚定的提出要做以销定产的转型。以销定产在营销端有很多挑战,美的在营销端打造了C2M的能力来满足零售商和个人客户对于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需要,比如全屋智能套系解决方案。解决了营销端的问题之后,前面提到的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了制造、生产的能力,就能够结合在一起,美的提出把整个从用户下订单、产品交付给用户的周期,拆解成四个标准的周期。分别是下单、备料、生产、配送。 

      通过对这四个标准的周期,不断的进行数字化、精细化的提升,使得美的不管是仓储、备货,还是配送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通过前面一整套的实现,集团的仓储面积减少了70%,集团从制造到交付给用户的周期缩短了50%。美的在过往的数字化转型中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一系列的改造,获得了非常大的收益。 

      美的有自己完整的研产供销的体系和零售能力,过往主要还是通过渠道分销的方式来开展业务。随着整个业务的发展,美的发现今天如果能够更加好的直达用户,把用户和我们的研产供销能力连接在一起,对于业务和生态发展是更有帮助的。在这个基础上,美的打造了美云销+的M2B2C的零售平台,通过美云销+将零售商和个人用户的需求,更好的和美的多年数字化转型产生的研产供销能力连接在一起。今天很多零售商通过跟美的的合作来开展业务,我们通过营销+的平台可以把美的多年的数字化能力,产品化的方式提供给零售商,使零售商可以跟我们分享数字化的成果,使得零售商的生意更好,从而使得整个生态发展更好。 

      如果我们把2020年做为一个里程碑,拿2020年和2011年做数字化转型之前做对比,可以看到整个效果是非常巨大的。比如说营收从2011年只有1300多亿,到2020年接近3000亿,利润从原来的67亿到接近300亿,自有资金原来是负的,现在是1000多亿,存货占比资金周转天数也大幅下降。 

  2021年公司提出数智驱动的新战略,以用户为中心,数智驱动产品与场景。产品与场景方面,因为美的多元化的业务布局,产品非常多样化,通过场景聚焦用户的痛点和用户的感受,场景带动产品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用户为中心,核心思路是所有的业务行为围绕用户洞察作为一个起点,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美的的智能家居产品是硬件产品,我们开发了智能云管家的软件产品,下载美居APP就可以使用,智能云管家可以做什么?通过智能云管家可以了解智能设备的行为和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用户到家之前可以通过智能云管家把空调调到比较舒适的温度,用户起床之前可以把水温调到适合洗漱的温度,母婴人群晚上有泡奶的需求,可以通过智能云管家把水温提前调到适合泡奶的温度。 

  美的整个战略要全面的实现家电产品智能化,当前已有5200万的已联网活跃设备,服务了5000万家庭,随着整个家电产品的全面智能化,通过软件+硬件+服务的方式,未来希望可以给美的的消费者带来更加智慧的生活。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姚滨晖先生,我们都说美的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早已经成为业内一个非常成功的教科书式的案例,而美云智数这几年也是大名鼎鼎。下面我将请出下一位演讲嘉宾是深圳市思泉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雷文成先生。思泉软件开发平台是国内少有的,将OA与CRM客户管理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化软件。如今,正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终极解决方案”,从横向、纵向、多维度实现大数据共享,为“个人、部门、跨部门”协作提供有效的IT支撑。 

      今天,雷文成先生的演讲题目是《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全新演绎OA  CRM等管理软件》,掌声有请。 

    

  雷文成: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信息化方面的心得。今天跟大家分享是两个方向的主题:一是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全新演绎OA CRM系统,二是怎么用低代码开发平台、ERPBI系统做一体化设计。 

  今天上午跟今天下午我一直在听各位演讲嘉宾的演讲,更多是讲自身的业务,真正怎么样帮助中小企业去落地一些东西,我觉得相对少一些。 

      我是2000年来深圳,2003年创业,那时候开始学习CRM系统, 2010年开始研究低代码开台,那时候叫做快速开发平台。近20年的信息化建设当中,有一些心得共享给大家。 

      概念上主要讲讲低代码开发平台,今天上午埃森哲包括也有很多的嘉宾讲到,其实是不写代码或者少写代码可以将客户的需求给配置出来,达到了提高代码的复用率,提高开发的效率,能提高80%以上的开发效率。它重要的几个点:一是快速建模,二是工作流引擎,怎么样适合特别复杂的审批流程的场景,三是权限体系设计,怎么设计低代码开发平台。 

      怎么分辨低代码平台,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归纳:一是从功能上,首先是快速建模,ERP厂商的低代码开发平台做的比较强一些。从工作流引擎方面讲,OA厂商会做得比较专业一些。权限方面有一些是考虑单组织,有一些考虑多组织,现在集团型的公司越来越多,多法人实体的情形越来越多,对这方面要求越多了。  

     从架构方面,针对企业很多概念不是特别清楚的,微服务跟本地部署的区别在哪? 

  微服务也是最近这一两年在企业当中宣传的比较多,其实大的公司像阿里巴巴,他们互联网的架构,京东他们肯定是用微服务,因为它的用户量太大了,千万级的用户。一般的管理软件不需要用微服务,一般的管理软件同时在一万人以上并发就很少了。 

      讲一下现状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现状,我是2010年开始做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的,2018年的时候我们在深圳大学做了一次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客户交流会后,2019年,好像整个软件行业的风向标都变了,整个软件行业就都在宣传低代码开发平台了。后来我们总结:“低代码开发肯定是整个软件行业的技术拐点”,以后的软件公司的产品,要不是低代码,肯定很难存活,它的交付成本、开发成本可能下不来。 

      中小的OA跟CRM现在被免费的冲击比较厉害,像企业微信、钉钉实行免费策略,对中小的CRM厂商、OA厂商还是冲击比较大。它能解决基础的办公场景。 

     OA、CRM与低代码开发平台,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我觉得CRM是低代码开发平台的雏形,因为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开始兴起一股CRM的旋风,开始是PC端、现在是移动端、然后是SaaS的CRM,它最早的自定义字段、自定义界面,跟现在低代码开发平台“快速建模”是一致的。 

  另外,我也认为,低代码开发平台它是OA系统的升级版本。我2005年开始学习做OA,当时我们最早做了一次工作流设计大赛,当时最早应用的就是工作流表单+流程,是单表,后面要求表与表的数据做数据关联,把OA发展成BPM平台,再后来,随着客户对场景不断深入,又要求对整个表单、流程进行统一的权限控制,这个时候就要求专业的权限体系,怎么样通过权限体系去控制配出来的表单、流程,这就是低代码开发平台。 

      它重构了厂商、代理商、客户的关系。像我们以前包括现在,很多用户动不动买一套OA、买一套人力资源、买一套CRM,就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客户很难跟某个服务商能够持续、稳定的合作,随着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出现,一体化的呼声逐渐高涨,会出现:低代码开发平台会厂商专门去研究平台技术,渠道伙伴、服务商会专门去研究这些服务场景,去帮助客户实现客户想要的场景。 

  刚才平安集团的领导讲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就可以方便老百姓的出行,这就是非常小的场景。以前我们做软件很多是一锤子买卖,现在可能会长期做。 

      比如说:服务厂商会不断研究使用场景,客户不断提一些需求,客户提需求、服务伙伴就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当技术实现没有那么方便的时候,服务商会要求低代码开发平台厂商升级它的低代码开发的功能组件,易用可配置的操作。这样,就会逐渐长期的良性循环发展。 

      最后讲一下顶层设计,现在特别是广东这边信息化程度比较好,但信息孤岛现象很严重,很多公司都有很多套系统,OA、CRM、人力资源,有的甚至有几十套系统。刚刚美的的领导也分享了他们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做了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保证了美的这么快速的发展,信息化确实是功不可没,大多数企业是买一套套系统,维护就是一堆的人,有些系统用得好、有些系统用得不好,数据是隔离的。 

      上午埃森哲的领导也提到了低代码、一体化的概念,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现在真正能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人太少了,太稀有了,又要懂底层的软件开发又要懂软件上面的应用,而且你懂应用还不只懂一方面的应用,要懂ERP、人力资源,还要知道财务方面的,跨学科跨得太多了,管理跟IT技术又是一起的,太复合型,对企业的作用又非常大,前期做规划,当时又看不到效果。我本人从2018年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客户非常认可顶层设计,有一些客户不认可,觉得就是一个方案。 

      今天我有一些建议给大家: 

      第一,在信息化方面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做好规划就是保证方向上面不出错,我们或多或少都在方向上面出现一些问题,在信息化方面,因为大家不是很熟悉。我们要清晰、客观的去认知各个系统的一些作用。 

      第二,要分辨低代码开发平台它的好坏、优劣。现在很多的低代码厂商是一夜之间变成低代码的,怎么去分辨它?就是我刚刚说的三个,怎样保证开发效率的提升,低代码开发平台真的可以把开发的效率提升80%以上。怎么保证?你让他配置两个模块就知道,可以让初级程序员干高级程序员的事,就是因为低代码开发平台大多封装的东西是很有经验的开发人员封装的,给后面开发者直接调用,努力提高代码的复用率。 

      第三,很多传统企业为了实现好的IT解决方案,自己自建一个IT团队,大的集团公司非常有必要,但是有些小企业也会建八个人、十个人的小团队,这个时候就会容易造成人员不好管,你是做制造的,让你去管IT,容易人员流失,最后也变成“烂尾楼工程”。建议尽量让外面服务团队帮你做这个事,效果会比较好。 

      第四,最后实现个人、部门、跨部门的协作。现在有的集团公司还跨生态链、跨集团的协作,我们说工业互联网即使你做到个人、部门、跨部门的协作,效率都能大幅度提升,很多时候各个部门的数据不通,天天对帐,内部推诿扯皮也是有的。 

      最后讲一下案例,科立讯开始上了八套系统,有OA、CRM、报销系统、考勤,也有ERP、研发管理跟财务系统。我们给它们做了深度的合作,首先我们用思泉的低代码平台,把OA、CRM、报销系统替换掉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完全取代,这样就省了三个系统。二是帮他配置商务出差的管理,还有直接读考勤机的数据,这个在中小企业也非常普遍。三是深度的跟ERP打通,它的ERP数据,比如说CRM中的销售管理数据,直接从ERP去读就行了,不需要在CRM录一次,经常很多做CRM的功能会给你做业绩分析、价值客户,他就是两套数据。研发管理怎么跟生产互动,如果是一个厂商是可以的,多个厂商的话又是信息孤岛,怎么打通这个方面的数据,又是一个个问题。 

      我们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帮他做了一些打通,比如说把数据表单的审批,统一在我们的低代码开发平台上面来。还有就是一些费用管理,比如说取消费用报销审批的专业系统,在低代码开发平台里面直接配置就好,通过财务系统直接生成财务凭证。又比如说预算管理,可以通过这方面去进行互动、比较,就可以进行预算的控制。还有很多跟财务交互的东西(数据),比如说实时看经营数据,很多的老板不懂财务怎么去看,我去取过来就可以看,利润表老板是看得懂的。真正的实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而且需求还非常典型,如果你现在的企业,在信息孤岛方面非常严重,可以多跟我们交流的。规划用三套系统:低代码开发平台、ERP跟BI怎么做这方面的数据对接,怎么样通过低代码开发平台工作流做审批,建立统一的流程审批中心。怎么样做打印格式定义,怎样做一些报表的分析。 

      我们公司也做了17年,一直做OA  CRM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研究和学习,有什么需要可以再扫一下我们的二维码,大家可以在会后继续沟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雷文成先生,刚才雷文成先生就低代码开发平台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富交流感的娓娓道来的分享。接下来请出的演讲嘉宾是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登斌先生。东湖大数据创立于2015年,是国内领先的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认知计算技术服务商,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气象、保险等多个行业。杜登斌先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超过15年,创下多项行业第一。今天他的演讲题目是《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认知计算应用与实践》。掌声有请。 

    

  杜登斌: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好。今天听了各位专家的演讲,很受启发。我们东湖大数据是数据交易,最早我们是做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交易,后来发现数据要素流通要实现变现很难,我们后来就转向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认知计算,为数据的应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是跨领域的数据进行融合。 

      现在有一个观点叫做“下一个十年是懂语言者得天下”,这是数据行业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现在的数据变成智能,必须和知识特别是语言融合起来。需要用到认知计算。现在认知计算是人类概念和思维过程在计算环境下的缩影认知和推理,必然是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的重点,数据智能这是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一,现在本轮人工智能主要是得益于大数据的红利,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数据规模,人工智能才有质的突破。人工智能因大数据而发展,大数据也因为人工智能而拓展了应用场景。我们现在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到现在的各种文本数据和各种数据的融合,这个场景越来越多。但是现在随着大数据红利的消失殆尽,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感知智能水平接近了天花板,现在需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向进行突破。感知智能,我们更多会用到一些神经网络的数据,但是有些技术无法实现。 

      目前还有80%的数据无法被现在的IT系统进行理解和处理,因此数据过载造成人们的认知能力不足,东湖大数据这些年一直做各种数据融合,从数据中发现哪些探索,怎么认知和运用结合起来。这些年我和很多朋友讨论,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多一些,但是这方面应用,除了现在遥感、气象,其他应用比较少 

      认知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采用人相关的方式处理自然语义和非结构化数据,并从中进行学习,根据最佳的可用数据帮助人类和专家制定更有效的决策。今天听了美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演讲,在整个系统内的数据可能相对标准一些,东湖大数据有时候会汇聚各方面的数据,要如何实现应用?有些数据可用的价值很少,怎么在一些场景里面把可以汇聚的数据进行融合,然后进行认知,进行计算赋能到各个行业或者各个场景,我们东湖大数据这几年做了一定探索。 

      涉及到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和知识是认知计算的基础,数据要真正实现认知,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就是核心,而语言是认知的窗口,大数据、信息挖掘要靠认知计算,这里面语言的词,我们原来叫关键词,怎么对关键词怎么提取,词怎么变成计算,怎么和业务场景融合起来,怎么和相关的运用融合起来提供解决方案,这样把各式各样的数据汇聚在一起,构成新的应用。语言信息处理成为目前信息科学技术长期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这个主要是跟各位汇报一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或者未来数据应用的方向,我觉得下一个十年很重要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或者是语言处理的能力,可能是未来多源数据的方向。 

      第二,想跟各位汇报一下跨领域多源多模态的认知计算怎么实现,原来会爬取到各式各样的数据,这里面开始会用到关键词,后来要挖掘一个社会情绪的时候怎么办?就需要一些知识推理的技术。我们这个基础上,后来创建了一个在目标场景下,根据目标任务将多源多模态的技术表述为一个有一定意义的分词或者一群,构建一个矩阵,根据这个矩阵再构建语义的向量空间,按照一定的模型和规则进行矩阵型分解,基本上可以完成认知计算的任务。现在图像转成文本,还在一个模态里面进行所谓的多模态的转化,但是它不是跨来源或者跨领域的转化,跨领域涉及到更难。现在大家讲特别多的人工智能,都说知识图谱是整个人工智能的基础,但是知识图谱是强关联,我在认知的范围内可以把这个知识变成知识图谱植入到人工智能变成机器人,再把数据进行训练之后强化它的智能。如果跨领域跨认知的范围,这个知识图谱在整个人工智能里面就有短板,必须实现跨认知的计算,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未来人工智能。 

      实现跨认知的计算,可能不能从知识图谱出发,要基于知识图谱但是不能全部依靠知识图谱,就回到语言或者分词怎么构建矩阵或者计算的体系,这是我们这些年摸索的一些基础。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工作通常需要处理不同来源不同领域的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各式各样的模态,如果跨领域的话数据更复杂。在这个模态的基础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判断一个西瓜的好坏,就有西瓜听声音看颜色,可能来的数据不是很标准,我们做人工智能判断西瓜的标准,如果有各式各样的数据或者不同来源的数据怎么构建认知系统,最后随便可以判断出来它是一个好西瓜或者熟瓜等等,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模型。也会用到一些神经网络的技术,就形成一个小数据变成大知识的体系和平台。 

      以具体场景和目标任务为核心塑造多源多模态数据的智能认知系统,即通过使用少量多源多模态样本数据和中文语言分词矩阵计算技术,来执行更多、更复杂数据的认知计算任务。我今天听了量子计算的院士分享,现在看来量子计算语义里面和量子语义很相似,可以平行计算任何各种业务,把它变成矩阵型的动态语义,未来可能是人工智能到了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阶段,这个机器人会产生意识甚至自主的意识,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就小孩生下来以后,给他教三百个词五百个词他接受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变成专家,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要上来十个亿的数据以后让他迅速变成一个专家,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必须冷启动在数据的“喂养”过程中变成人工智能。 

      语义的模型是知识图谱强关联,如果弱关联怎么办?我们叫语义网络。把它变成语义进行编码,把语言变成一个码,人工智能可能最终是认知智能,就跟人的眼睛、鼻子一样,最终机器的智能和人的智能是慢慢接近的,按照这个训练是有可能变成真正的人工智能。汇聚到大量的数据集时,把各种来源的数据集转化为文本集做自然语言处理,形成词汇表,然后进行训练,最后形成矩阵,最后矩阵式计算最后完成深度学习和自学习,可以完成基本的人工智能模型。 

      目前我们做了一些方法,比如说多源数据+目标任务+语料库+分词(语义)矩阵计算+人机互动五重机制,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做一个证券市场,怎么判断投资者的情绪,投资人投资的情绪,我们把数据爬过来以后,根据那些词里面可以分出来,哪些词表示建仓,哪些词表示减仓,大量的投资人在里面搜索就可以很清楚判断这支股票的投资价值大不大。现在可以解决的问题知识图谱是有限的,分词矩阵是无限,认知和需求+条件是关联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们人工智能怎么实现的一套原理是很清楚的,实现了推理能力还有就是小算力,我原来做过人民网,人民事务所为什么花了几十亿两年时间就垮,当时大家的思维就是把全球数据爬过来进行处理做搜索,我把全球数据挖过来,垃圾越来越多,处理越来越弱,这个系统是没有意义的,就垮掉,这是大算力和人工成本过大,后来人民网的舆情做到国内的第一,就是用一种矩阵式的方式把全球的数据用精度、维度锁定,基本上服务了各个部委各个央企各个机构,用一种小算力方式解决的,我记得我人民网的时候,服务器200多台,大家觉得上万台服务器,其实只有200多台。 

      多源动态数据的融合认知实践,赋能无人驾驶,我们主要做L3L4的,我们把车辆数据、公路数据、气象数据进行融合,可以为它的安全车距、各种预警方式都可以实现。多少公里数多少能耗可以算出来,现在汽车是用我们这套模型。把气象数据、汽车的各种公路数据加起来。气象和汽车的保险数据,我们把汽车微码和违章违规各种数据融合,可以做一套模型赋能现在的保险公司,他的汽车的保费的赔付率,可以很清楚计算出来,每一辆车违了多少章,都很清楚。气象和红酒做全球的智能品级,土壤数据和葡萄的数据进行融合,就是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形成新的产业。还有智慧招商、健康,我们把室内室外的温湿度和其他结合起来,融合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屋子里面细菌的指数、病毒的指数都可以分析出来,我们做文化基因计算等等。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无数据不智能,我们是为多源数据智能赋能”,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杜登斌先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认知计算,按照杜总的分享,就是当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感知智能接近天花板之后,新的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认知计算,再次谢谢杜登斌先生。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制造业及零售业事业总部总经理兼华南分公司总经理王皓先生。王皓先生拥有10多年ICT领域实施交付和管理经验,并拥有多年的制造业中工控领域及信息化相关工作经验。他曾任富士通华南区实施交付团队负责人,及中国区解决方案事业部长等职务。今天,王皓先生的演讲题目是《直面新常态,共建可持续未来》。掌声有请。 

    

  王皓:大家好,我是来自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的王皓,非常荣幸在此收到高交会主办方的邀请,第二次参加高交会的主论坛—中国高新技术论坛。 

      今天,我用15分钟的时间,分享一下富士通在近两年的新常态期间如何活用数字化技术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对应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冠疫情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及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已有超过2.8亿人被感染,540多万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由于疫情之下的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全球化浪潮发生逆转,全球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2020年,全球GDP下降3.3%,许多国家的失业率都大幅攀升。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地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数人的日常生活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 

  如今,我们正处于时代的转折点。从一个回不去的旧世界,通往一个全新的世界。根据富士通全球调查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正不断提速,82%的企业管理者已经推进了数字化进程。很明显,准备好数字化的企业更有能力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数字化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默认新标准。随着世界从动荡中逐渐恢复,也让我们有机会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我们如何去适应并重塑未来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现在采取的行动。 

  那么,我们是如何应对这场危机的?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为了应对疫情的变化,许多公司开始了居家办公的措施。以富士通为例,日本总部的8万名员工就在紧急状态宣言之后立即进入了远程办公的模式。在中国,我们从去年开始就面向全体员工实施了新的工作方式变革制度,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远程办公与公司出勤。我们认为,这样的混合模式将成为未来工作的常态。企业也认识到客户、员工及其家人,还有周边社区居民的幸福健康,是业务能够长久成功和延续的基石所在。 

  在在后疫情时代的新世界,企业有哪些优先要务?根据富士通的调查,企业领导者们认为应变能力(即对变化的响应能力)是后疫情时代最需要优先应对的要务。许多企业领导者也注意到了业务流程自动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和提供无缝的客户体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重要性。此外,以人为本的管理(为员工授权赋能)、目标驱动的管理、客户和社区的信任、生态型商业模式是企业关注的重要事项。 

  那么作为一家拥有86年悠久历史的公司,富士通将在帮助客户数字化转型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富士通公司的概况,以及我们的一些具体举措富士通创立于1935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作为一家IT跨国企业,我们凭借先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帮助客户和商业伙伴解决问题,并贡献于社会。如今,顺应市场趋势,我们也在积极推进DX业务,从一家IT公司转型为DX公司。根据最新的IT市场数据,富士通是日本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七的IT服务商。我们在上一财年的销售额为34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13万名员工,在180多个据点,为超过100个国家以及地区的客户提供优质的现场服务。右侧的信息也展示了富士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收获的业界奖项与认可。 

  作为DX合作伙伴,富士通致力于为客户的成功提供支持,并为实现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我们通过结合我们的集成能力和强大的技术,并考虑企业和社会所面临的大趋势来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我们近期发布了全新的业务品牌Fujitsu Uvance,它标志着我们决心推动业务增长,并基于我们的企业目标,在七个重点领域集中投资:其中四个垂直行业领域:可持续制造、消费者体验、健康生活、可信社会来解决社会问题,另外三个横向技术领域:数字化变革、业务应用、混合IT使用数字技术来作为支撑。聚焦7大领域,不断推进DX,我们可以为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出贡献。 

  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其增加值占全球GDP15%。但是近年来,制造业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例如,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0%,而供需错配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在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意外动荡面前,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制造业该如何转型才能减少环境影响?制造商们又该怎样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有效地应对变化?显然,我们需要利用数据及数字技术重建整个生态系统,实现富有弹性的循环型制造。在富士通聚焦的七大核心领域中,可持续制造是其中之一。制造业如何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有效地应对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富士通在制造行业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拥有多家工厂,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在制造业的案例: 

  先分享一个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成功案例:恩瓦德集团是日本最大的服装集团企业之一,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时尚世界】为企业理念,通过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为人们提供“时尚”的解决方案。从2018年起,恩瓦德集团开始展开服装定制化品牌Kashiyama,作为该品牌的主力生产工厂坐落于中国的大连。富士通通过与恩瓦德集团及大连工厂紧密结合,活用ICT技术,将原来人海战术的服装行业成功实现了DX转型。通过打造大连智能工厂,将原本从下单到产品交付到最终客户的30天缩短到最短7天。使工厂产能及员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打破依赖于老员工工作经验的壁垒,让工匠技术数字化,年轻化。并且大连工厂在2020年度获得了大连市工信局智能升级项目的表彰。 

  再分享一个制药行业的成功案例。肽梦想(PeptiDream)是一家日本的分子药物研发公司,富士通利用我们的量子计算平台Digital Annealer,帮助客户大大改善了分子化合物的探索过程。原本需要数月的数据模型分析,现在只需要大约12小时,就可以得到非常高精度的结果,显著提高了新药研发速度。在成功的合作基础上,富士通与肽梦想与瑞穗资本等5家公司于202011月合资成立了新公司,旨在进行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的早期开发,以跨行业之力致力于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即使疫苗接种到位后,治疗药物还是必需的,富士通也将利用量子计算以及超级计算机等数字技术,助力新药的快开发。 

  刚刚介绍过,零售业也是富士通重点聚焦的核心领域之一。全球疫情大幅改变了人们在线上购物方面的习惯,人们的购买行为更多转向了数字化。但另一方面,我们依然不能低估线下体验的价值。许多客户认为,面对面的实体销售有着额外的价值,这是在线渠道所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认为,零售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提供一个实体与数字相互融合的消费体验,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和喜好。 

  富士通是如何帮助客户做到这一点的?这里再分享一个我们在零售业的成功案例:茑屋书店是日本最大的书店连锁,拥有1,400+店铺,在日本拥有一亿左右会员。茑屋不只是书店,更是一个生活方式提案场所。为顾客营造一处复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间。创造性地融合了文创业务和餐饮服务,为客户提供最新的消费体验。富士通为茑屋书店提供了多业态融合的解决方案以及一站式服务,极大提高业务效率,提升客户开店速度,为客户在华业务迅速拓展提供有力支撑。文创餐饮融合的业务模式给客户带来一站式消费新体验。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解决方案已经向客户东南亚各国输出,为客户业务拓展、服务提升保驾护航。 

      刚才说了客户的案例,接下来说一下富士通的自我转型。 

      富士通是一个有制造业属性的IT服务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很多工厂。富士通也在努力推进内部转型,成为一家DX公司。我们相信,通过自我转型可以为客户的DX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企业文化、办公方式以及工作场所等多个方面,富士通正在积极地寻求自我转型。例如,我们正在减少线下的办公空间,推进远程办公与现场出勤的混合办公模式。我们也在努力通过各种在线方式,来改变每个员工的行为,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富士通自我转型的理念与决心。 

  富士通致力于成为客户最佳的DX合作伙伴,我们在富士通的众多工厂,也进行了数字化实践,通过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来引领我们客户的数字化转型。 

  作为一家全球企业,富士通长期以来利用技术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认为,企业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社会转型做出贡献。富士通的企业目标(Purpose)是:通过创新构建可信社会,进一步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企业目标,富士通将助力企业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皓先生为我们分享富士通助人转型和自我转型的诸多实践。接下来我要请出今天下午的压轴演讲嘉宾罗兰贝格合伙人时帅先生,时帅先生拥有十年以上咨询服务经验。主要负责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联网、移动出行等相关的咨询项目。他曾为诸多国际和国内领先的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等制定电动化、网联化战略、全球电动化战略及投资建议等。在大兴汽车集团的整体战略、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框架设计和市场准入等领域,都拥有丰富经验。今天他的演讲题目是《出行终局下的产业创新》,掌声有请。 

    

  时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同行们,下午好。我是来自英飞凌的文君培,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能够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英飞凌半导体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大家对于微电子半导体也呈现出一个空前的热情,因为缺芯,所以作为一个半导体行业的一份子,我们经常半夜都会收到大家的关心和问候,看看我们的芯片什么时候能够发出来。当然今天并不在这里探讨芯片的产能问题。由于缺芯以及整个汽车生态链的变化,我们跟车厂有了更频密沟通,包括新能源、智能驾驶、交互智能、新的电子电气架构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 

  我今天会围绕这些话题给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半导体如何赋能汽车更环保更安全和更智能。 

     当今全球社会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比如说人口的老龄化、社会贫富悬殊越来越大,还有非常复杂的多边关系,我们看到气候变暖以及资源变得更加稀缺,这些都是我们要面临到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大的趋势在发展,包括城市化、数字化转型,这些挑战与趋势对于微电子半导体提出很多的新的要求,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我们认为有四大领域来推动这个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增长。 

      第一,由于资源的稀缺,所以我们对于能源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人们生活出行方式的改变,对于移动出行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当万物互联来到的时候,甚至在路上跑的车都成为互联网的其中一环时,我们对于我们连接的安全,数据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物联网包括还有大数据,大数据的强大和带来的便利,相信大家是印象非常深刻的,譬如在整个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只有中国可以做到对于所有的病例的跟踪与监控,这点我们是很自豪的,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构建了很完善的大数据系统。 

    

      那今天我也利用这个机会,稍微介绍一下英飞凌公司。英飞凌目前是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我们在全球有超过五万名的员工。我们有56个研发中心,超过20个生产基地。我们的产品系列和解决方案,都是针对于电气化、数字化相关联的应用来开展,我们在汽车电子、能源管理、驱动系统、传感器、有线及无线连接系统、存储领域都是市场的领先者。英飞凌在成功并购了赛拉斯半导体之后,我们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半导体公司, 我们拥有了一个在业界非常宽泛的产品组合,我们的产品解决方案涵盖工业、消费、汽车等领域,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稍微提一下,因为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里面,我们目前是市场位居第一,我们的产品组合包括传感器、微处理器MCU,存储、功率器件,有线及无线连接产品可以涵盖车身电子、车载娱乐系统、底盘、动力总成包括辅助驾驶五个部分的汽车应用。 

  今天有很多专家提到了汽车行业的三化或者所谓的四化,就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还有一个共享化,在谈及网联化、共享化的时候,我想要强调一下数据安全。 

  针对这些三化或者四化的演变趋势, 英飞凌也提出了三个核心的理念:一是零排放,二是驾驶员变乘客,我们会认为将来的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三是用户体验,在智能汽车方面我们除了讲智能驾驶,还要讲到智能座舱带给我们不同的用户体验。 

    

    新能源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新能源汽车里面功率半导体的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会应用在逆变器、充电、电池管理等等应用。我分享一下目前在路上跑的,每两辆插电式或者纯电的汽车里面,就有一辆装载了英飞凌的功率器件。中间这个图就是装载了英飞凌IGBT产品的新能源汽车,目前英飞凌半导体还是在IGBT市场处在非常领先的位置,我们有了很好的客户基础,第三代的功率器件像碳化硅我们也预见到未来英飞凌会继续保持市场领先的位置。 

     碳化硅由于效率会更好,所以我们可以支持更远的续航里程,它的尺寸也会做得更紧凑,从而对系统成本带来更大的优化。但是我们认为未来很长时间内硅基的方案和碳化硅会共存,所以在电驱架构上是混合的搭配。比如说后驱会使用碳化硅来支持更大里程,而前驱我们就会使用继续沿用我们的IGBT的方案。 

  另外讲到碳化硅我还要分享一下我们的冷切割技术,芯片最前道的工艺就是晶圆制造,目前的碳化硅切割技术是这样的,假设它的晶圆厚度是350微米的话,四厘米的晶棒大概能切割出50片晶圆,但是如果通过我们的冷切割的技术方案,可以把它的产能提升到一倍甚至更高。如果有机会欢迎大家到英飞凌德国的总部来参观。大家可以看到晶圆通常是一个平整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晶圆做出一个弧形的薄片,因为它足够薄,这是我们新的工艺带来的效率和能源上面的节省。 

    

      讲到能源方面,英飞凌也是一个提倡社会责任的公司。我们产品研发、生产都是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来应对整个气候的变化,提高效率从而达到能源的节省。对于资源的管理,我们也做出更多的承诺和实践,我们到了2025年承诺在工厂的碳排放量会在2019年的基础上减少70%。 

      接下来谈一下智能化,智能化一般我们讲的都会包含两部分:一是智能驾驶,就是所谓的由现在的辅助驾驶功能再往后面一直到L4L5的全自动驾驶的演变;二是智能座舱,我先讲一下智能驾驶。我们看到将来在L4L5等级的自动驾驶系统,雷达或者激光雷达模块和传感器的融合,将来会占据整个半导体硬件的主占比。一个值得信赖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什么基础?一是需要一个非常精准和可靠的传感器,二是要有足够算力,响应时间很短的处理器。三是有一个非常可靠的通讯网络,还有非常精准可靠的的执行端,这是指我们的驱动和功率器件,另外要有非常稳固的供电系统,最后有一些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 

      讲到自动驾驶方面的细节,我就不展开了,但是不同的智能驾驶的等级,对于我们的失效模式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失效安全和失效运行,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第一个考虑就是怎么样获得安全,慢慢往上升级更高的要求就是在我的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追求安全,一些基本的功能还要得到保证。但是这个基本功能很可能是降维运行。我们提出来另外一个观点,高可用性,对于整个系统包括基础的芯片层面,我们都要求当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主要的功能都还能够保证持续的运行,而且它不是降维实现的。这个对于用户在行驶过程当中,用户体验或者是安全和信任感都带来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刚分享完辅助驾驶,我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讲到的智能座舱,大家直都在讲汽车就是我们另外的移动空间,这个移动空间的说法在燃油车时代很难有说服力。举个例子当我们把车停在停车场的时候,或者停在加油站加油的时候,我们很难一直不熄火在车内待两三个小时,但是现在用电池的电动车就可以实现,我们在充电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在车里面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其他的工作娱乐。今天的分享不再针对座舱里面的传统应用譬如大屏幕仪表、触摸显示、中控娱乐系统展开讨论,我想着重提一下在新的智能座舱里面类人化,更主动化的交互智能。比如说麦克风,原来的麦克风是可以拿来做蓝牙电话或者做语音识别,讲到语音识别,除了需要非常优化的算法之外,麦克风传感器传来的硬件信号是否准确和可靠非常重要。除了语音识别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应用,座舱内的降噪,以及通过监控我们的发动机的噪声和整个路噪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我们的汽车的状态。     

  我们的3D TOF图像传感器支持人脸识别,这可以作为一种身份识别的应用。将来假设将来我们的共享化汽车更普遍的话,可能我们有好几种方式来做身份识别,譬如说在车上的指纹识别以及人脸识别。3D ToF的图像传感器,比起二维的传感器能够提供更精确的细节,同时可以支持测距功能。所以我们可以支持增强式的手势识别,而且能够区分主驾驶员和乘客的不同手势输入。所谓的智能交互,我们希望它更多的是主动式的,而且是类人化的交互技能。譬如我们在座舱内拿起一本书,或者弯腰捡东西的时候,它可以识别到而主动把灯打开。检测到你的头部位置,汽车可以自动调整HUD的角度和高度。 

  刚刚讲了这么多图像传感器的优点,但它有一个比较大的不足,就是整套的图像检测系统费用比较高,而且私密度不够,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引入了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可以提供基于亚毫米级的检测精度,能够检测到静态人体呼吸引起的胸腔振动,所以这个方案也是能够支持座舱内驾乘人员生命体征的检测,之前我们会看到的一些新闻,小朋友被锁在座舱内,那有了座舱内人员的生命体征检测手段,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并通知驾驶员。 

  包括疲劳驾驶。并不需要等到你眨眼睡着的时候,当你心跳开始加速或者心跳开始变缓的时候我们的毫米波雷达第一时间可以给出警告。 

      英飞凌的整个汽车应用解决方案新能源化和数字化的演变。这里面罗列了一些可能看起来是比较传统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通过对这些传统的应用做了优化和创新之后,我们在成本上面,包括在用户体验上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新能源,自动化驾驶,智能座舱以外,对于未来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上的革新也是一个重要话题。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和辅助功能的不断叠加,使功能复杂度提升,对于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整套的电子电气的系统成本还能够得到节省。由此,我们正朝着Zonal Architecture区域性控制架构方向演进,从而支撑不同的应用需求。 

  在过去传统的燃油车时代,国内本土的汽车企业很难有机会赶超国外的BBA这些大的车厂,因为这些国外的车企在汽车机械控制方面的积累非常深厚,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车。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智能驾驶的自动化程度,智能座舱的创新应用,以及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都給汽车产业构建了新的赛道。我们看到蔚小理这些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以及电子电气架构方面都比传统车企作了更多的优化和提升。 

  目前在路面上跑的车大部分还是分布式和功能域架构的组合,而预计未来几年会是功能域和区域控制器的融合,而我们未来最终还是要实现中央处理器下挂几个区域控制器的架构。我们也希望能够配合中国的主机厂在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中做个领头羊,从而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后还是利用这个机会稍微再提一下,英飞凌半导体在汽车行业里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思考和研究,也希望借助技术的领先位置,能够给同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期待与您在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合作共赢。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时帅先生,在刚才的分享中时帅先生从终局的视角为我们对出行行业的全新格局进行剖析,这个地方您使用了终局这个词是非常值得寻味。结合后疫情时代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时帅先生为我们勾勒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四个场景,此外对于影响技术产业格局的非常重要的三大要素:碳中和、半导体芯片和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时帅也为我们进行了出行行业三个因素的诸多分析。随着时帅先生的分享结束,可以说我们今天下午的论坛也要告一段落了。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也要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聆听。